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顔寧的“負氣而去”從何而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12 16:29:01


 
  不可否認,任何人對於失敗都會有一定的沮喪情緒,但要說一名學者僅僅因為兩年沒有申請成功基金項目就負氣而走,也太誇張了。按照這樣的邏輯,中國的學界將留不住任何人才!要留住人才,必須是每個優秀學者申請基金,就給他(她),否則就可能“負氣而走”。與之對應,考慮到國際學術界申請基金項目的通常規則,大學和科研機構對於這樣因一兩次申請基金項目不成功就抱怨、不願意繼續幹下去的學者,恐怕也不會有好的評價的。

  概而言之,這樣的“內幕帖”是極為不專業也不負責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篇公衆號文章卻據此得出中國的科研體制有嚴重問題、把優秀學者逼迫走了的結論。還有人根據這篇文章,進一步質疑自然科學基金。關注中國的學術環境與生態,這沒有問題,可分析中國的科研制度問題,應該基於事實,而不是無事生非、搬弄是非,這并非為中國學術好,反而令中國學者感到畏懼。

  理性的輿論環境對於中國學術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這也是我國學術生態的一部分。總體而言,我國社會對學術充滿著帶有各種因素,包括行政、利益、道德等的非學術評價,這嚴重幹擾學術的發展。這也警示學術界,要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學術共同體評價,因為只有學術共同體評價,才能避免學術評價變為行政評價或者輿論評價。在正常的學術環境中,學者的流動是個體的選擇,吸引與留住優秀學術人才,依靠的是尊重學者、給學者事業發展空間的學術環境和輿論環境。(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熊丙奇)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