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砍樹悲歌 洞庭之殤
http://www.CRNTT.com   2018-01-07 16:05:13


 
  一“業”難求,令人嘆息,唏噓,心痛。“洞庭天下水”,對湖區而言,水患只困擾一時,產業之患卻揮之不去。梳理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40年來,在洞庭湖區連軸上演的產業“瘋”,清晰地看得出其中的情節輪回,幾乎驚人的一致:地方政府扶持(行政動員、財政獎補)——大戶以及農戶投入(一窩蜂而上)——產業一度紅火(主導產量,供不應求)——產業難以為繼(要麼市場賣難,要麼污染倒逼難以為繼)——地方政府出面強力清退——留下一地雞毛式的遺留問題。

  “湖廣熟、天下足”。歷史上“湖廣熟”核心區域之一,即是洞庭湖區。糧食產業本是洞庭湖區最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但是因為小規模分散耕種,種植比較效益低,產業發育未成氣候,所以對洞庭湖區的增收和發展沒有起到多大的拉動作用。

  在以“糧”為綱的計劃經濟體制時代,洞庭湖區的“南華安”(相連的益陽市的南縣、岳陽市的華容、常德市的安鄉),曾經是湖南的富庶之地,然而,如今,因為不是工業化、城市化的優勢地區,這裡成了財政困乏、縣域經濟艱難之區。正是在這種變局背景下,洞庭湖區的地方政府對“非糧”產業的培育,有著難以遏制的行政衝動。其所牽引的產業之“瘋”,過往主要受到市場的懲罰,如今則更多受到環保的牽制。

  這裡有廣袤的田野,浩蕩的湖泊,美麗的風光,勤勞的人民。在傳統農耕時代,洞庭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走向現代化的今天,洞庭湖如何找到終極、可持續的產業定位,再現區域價值,從而不再讓人為之心痛?

  “洞庭湖之問”,或許是所有“魚米之鄉”的時代之問。(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段羨菊、周勉、史衛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