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中午,沅江市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工人在工地吃飯。為了按時清理完黑楊,政府工作人員和工人已經在湖區吃住了一個多月。 |
中央環保督察的雷霆之風,總算刮倒了這300萬根歐美黑楊。當年轟轟烈烈地種,如今風風火火地砍,這當然不是說砍得不對,而是砍得太晚了。洞庭湖是長江重要調蓄湖泊,亦是我國首批列入《國際濕地公約》重要濕地名錄的7塊濕地之一;而歐美黑楊作為造紙用林,外號“濕地抽水機”,生命力超過本土任何樹種。這種外來物種竟種植了幾十年,地方部門在生態環境和金山銀山之間的糾結,可見一斑。
黑楊林由種到砍,暴露出行政決策盲目短視的根本性問題。出於對GDP的單純考量,30多年來,當地無視多方發出的生態預警,堅持為造紙企業和造林大戶背書,默許甚至支持不切實際的種樹狂潮。最終,經濟收益是上去了,官員政績似乎也有了,可被預警的生態災害卻在一步步成為現實。這種“先破壞後治理”的做法讓人不禁要問,為何只有等到中央環保督察後才能開啓有效的糾偏行動?砍掉黑楊林之外,又該由誰來對被破壞的湖區生態環境負責?
能否堅守生態底綫,考量著地方官員的政績觀,更考量著地方政府的民生觀。被破壞的濕地生態似一記警鐘,提醒我們要尋求合理恢複生態的方案,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官員的思想。主政一方不能只管一代人的事兒,這才是從源頭上給保護生態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在制定本地區的發展規劃時,尤須做好民主聽證、充分調研,傾聽來自大衆、專家、媒體等多方面的聲音,盡最大努力克服決策的局限性、片面性,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部署。否則,一朝“拍腦袋”,空留大坑待後人去填,所造成的損失就已經是“追責”二字所難彌補的了。
洞庭湖畔從“瘋狂種樹”到“全面砍樹”的變遷,折射了發展觀念的革新,砍樹之舉也是一場遲到的環保救贖,但是我們希望今後這樣的解決方法能少一些、再少一些。把生態危機的隱患及早排除,“洞庭砍樹”或許就能不再上演。(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徐欽 本文略有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