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盜挖凍肉事件顯示無害化處理機制有待建立
http://www.CRNTT.com   2018-05-18 10:58:58


 
  公衆期待事件的處理不會僅以幾個不法分子受到法律懲處而終止,因為假若不把監管上的問題充分暴露,并給予徹底的矯治,那麼由於凍肉後面的利益仍在,受利益驅使的不法分子就可能前僕後繼,這也就意味著那條非法的利益鏈沒有被斬斷的那一天。

  除了監管,凍肉的處理是另一個衆說紛紜的問題。

  在媒體報道之後,金平縣新聞辦回應稱,為防止盜挖盜掘,當地在填埋的凍品中混入燒碱并使用混凝土進行覆蓋填埋。從這個回應可知,將凍肉填埋,就有被非法挖掘的風險。而對於這種風險,當地政府其實心知肚明,之所以要在凍品中“混入燒碱”,就是為了提高挖掘、再利用的難度。

  事實證明,這一點難度在不菲的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看來,最值得反思的還是填埋這種處理方式。

  對凍肉進行處理,填埋肯定不是一種好的方式。即使凍肉沒有被村民挖出,它們被直接填埋後,腐敗後產生的大量細菌和微生物,也可能滲透進入自然環境,嚴重污染土壤和水資源。

  填埋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有媒體評論指出,海關、市場監管等部門處理走私凍肉,有不少公開披露的案例,比如通過控水、發酵、燃燒等程序後,將凍品轉化為生物燃料供發電廠使用,或采用高溫高壓化處理工藝,將凍品處理成有機肥原料。

  這些方式不但沒有二次污染,而且還能使廢物循環利用,是真正的無害化處理,自然值得推薦。但論者這裡忽略了一個背景:作為現代社會一種必不可少的產業,無害化處理目前在中國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這一點導致在不少地方,或限於成本或限於技術,將走私凍肉、病死畜禽作無害化處理常常只能停留於口頭。一個例證是,據廣西媒體報道,2016年8月,廣西柳州為銷毀28噸凍肉召集多個部門協調如何無害化處理,盡管當地知道無論填埋還是火化都有弊端,但限於條件,多部門協調的最後結果仍然是填埋。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於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意見》,意見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優先采用既能實現無害化處理又能資源化利用的工藝技術。時至今日已近5年,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落實得如何?柳州、金平的事例顯示似乎還不樂觀,希望本次事件能够促使無害化處理機制全面建立和完善。(來源:南方都市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