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遏制天價片酬,光設個“上限”有用嗎?
http://www.CRNTT.com   2018-08-14 13:01:30


 
  早在2013年9月,中國廣播電視制片、導演、編劇、演員四大委員會聯手發出倡議,表示部分主創人員片酬過高已經影響到中國電視劇行業的整體風氣和健康發展,倡議全體會員自覺抵制一味攀比片酬的不良風氣。之後幾年,有關部門也陸續下發過多個文件,對天價片酬、明星制提出意見,但情況並沒有明顯改善。

  編劇宋方金就直言不諱地表示:類似的聲明之前也表達過,但沒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發出聲明中的某些製作公司不正是高片酬的始作俑者嗎?要徹底解決眼下影視行業的問題,只靠限演員片酬是不行的。假數據、假收視率、抄襲成風、無節制翻拍、蔑視原創,迷信IP,這些問題都比演員片酬問題嚴重。”

  顯然,遏制天價片酬,設置片酬上限還不夠,“打蛇打七寸”,我們還得破除天價片酬的“命門”,即明星的天價片酬為何有人買單?如果覺得貴,不用不就行了嗎,為何非明星不可?

  製作方之所以唯明星是從,根本上是因為明星在市場上有“賣相”。只要是流量明星參演的影視劇,就能夠在電視台和視頻網站賣出好價錢,就能夠引爆話題、帶來流量。從供需關系來看,天價片酬頻現的背後是影視市場上有號召力、能帶來大流量的明星還是太少。換句話說,市場裡的好作品太少了,只能寄希望於明星帶流量。

  這一現象背後,觸及到了影視圈的兩個頑疾。

  一個是產能過剩,電視劇作品數量多而質優者少、投放渠道相對有限,電視劇供大於求,滯銷嚴重。

  粗略估計,我國每年電視劇產量超15000集,而僅有9000集有機會播出,這意味著,1/3電視劇拍出來後或無法見天日。供過於求卻精品不足,視頻網站和電視台為了保險起見,競逐熱劇是首選,大IP、大明星、大噱頭、大製作的影視劇是極少數,自然遭到電視台和視頻網站的哄搶,價格水漲船高。這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製作方對明星的依賴和明星資源的緊缺,一綫明星天價片酬積重難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