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名為“作業”實為“游戲” 教育APP需要規則“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9-02-18 23:19:19


  利用抄作業、搞題海、公布成績排名等應試教育手段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APP,付費查看成績、花錢講解試卷的APP等應立即停用。據媒體報道,日前,《安徽省教育廳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發布,正式啓動對中小學使用APP情況的全面排查,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

  不止是安徽,自不久前,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後,多個地方都已要求對教育類APP采取嚴查和清理行動。這是因為,在目前教育類APP幾近泛濫的繁榮態勢背後,卻隱藏著諸多的亂象,其魚龍混雜的問題已到了必須被正視的時候。

  雖然名為教育APP,一些甚至打著作業APP的名號,但其中不少從內容看,更像是社交、游戲類APP。譬如,“互動作業”APP直接內置游戲中心,多達86款游戲,可讓學生即點即玩。這類現象并非孤例,去年底,有媒體測評30家熱門教育類APP發現,像學習寶、天天練、樂樂課堂等APP,在社區板塊甚至還含有“大尺度”照片……

  將目標受衆定位為中小學生的教育APP,實質卻充斥著各種游戲乃至“污”的內容,這顯然是一種危險的錯位。教育部及多地教育部門下發的整治通知,無疑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能低估一些企業的僥幸心理。如教育部要求各地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後,立即就有消息稱,“已走進7000所學校”的“作業盒子”已率先完成了在中央電化教育館的審核備案工作。然而,媒體求證發現,該企業仍在自查階段。這說明,要徹底淨化這一行業,僅僅靠一場突擊治理,是遠遠不够的。對於到底哪些才是經過了資質認證的,教育部門也該加大信息公開力度,讓學校、家長心中有數。

  總結起來,目前教育APP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不擇手段”的吸金、吸流量。企業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是,一款產品主打未成年學生,且打著教育的旗號,顯然不是什麼錢都能賺。試圖靠游戲甚至是不良內容來打開市場,其“教育”之心,無疑是可疑的。在這個領域,資本、流量雖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對教育底綫的堅守,缺乏對規則的敬畏,不過是本末倒置。

  當然,除了直接加強對市場端的監管,學校尤其是家長對於APP的篩選,也應該有明確的把關標准。那些動輒標榜在多少學校被指定使用的APP,到底是如何被選中的,往往語焉不詳,這裡面的利益空間可想而知。相關通知要求,學習類APP進校園必須實行“凡進必審”,但審查到底應由誰來進行,標准如何,規則還應該進一步完善。某種程度上而言,教育APP就應該參照教材來管理。雖不必像教材那樣統一,但選擇標准就應該向高規格看齊,并建立恰當的行業退出機制,方能徹底壓縮夾帶“私貨”的行為。

  說到底,在綫教育的發展方向雖然值得期待,但是不能任其野蠻生長。教育行業自有其規律,無論綫上還是綫下教育,都應該遵循。違背規律與規則,就該受到應有懲罰。(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朱昌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