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世遺”總數第一是沉甸甸的責任
http://www.CRNTT.com   2019-07-08 16:28:42


  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5處,首次超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一。

  一個國家擁有世界遺產的多寡,反映了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曾經貢獻出智慧的多少。數十年來,敦煌莫高窟、長城、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北京故宮等項目相繼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浩浩湯湯的中國歷史文化奔騰不息的展現,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文明貢獻的一種確認。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意義深遠,令人歡喜,這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

  看待好事、喜事,中國文化素有一種“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的辯證態度,“喜”是欣慰、“懼”是敬畏。面對“世遺後時代”,我們需要保有一種對遺產的敬畏感和對遺產保護的憂患感。近些年來,一些地方出現了過度開發世界遺產項目的現象,有的地方把世界遺產視為搖錢樹,進行殺雞取卵式的開發,以致一些項目“申遺”成功之時,就成了遺產遭殃之日。如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就因存在大量粗制濫造的人工建築,被聯合國遺產委員會出示過黃牌,這些前車之鑒應引起高度警惕。

  如果申遺成功反倒導致遺產遭到破壞性消費,就異化了世界遺產名錄設置的初衷。世界遺產評審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彼時,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壩,可能會淹沒尼羅河穀裡的阿布辛貝神殿等珍貴古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此發起了“努比亞行動計劃”,阿布辛貝神殿等古跡最終被仔細地分解、運到高地,再一塊塊地重新組裝起來。這個由50多個國家集資完成的保護行動,推動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協定的產生。世界遺產的審批不僅僅是為了“派發榮譽”,申報和批准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對遺產加強保護的過程。對中國這樣擁有世界遺產總數最多的國家而言,既為“世界遺產”,就意味著它不只是某個國家、某個地區的珍寶,而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遺產越多,意味著保護責任越大,越要對人類文明負責。

  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這種“寶貴”,既不是把世界遺產與旅游資源等同起來,把它當成過度開發“搖錢樹”的“紆尊降貴”;也不是把它養在深閨,封閉和隔絕起來,不讓人靠近的“恃才矜貴”,而是在不損害遺產原貌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讓人們更多了解、親近世界遺產,與世界遺產產生生活交集,獲得情感體驗。說到底,對世界遺產必須在保護第一和適當開發利用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提出了對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將文化遺產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責任。”摘取世界遺產總數第一的桂冠不只是榮譽,直面“世界遺產多了之後”的種種現實拷問,建立健全一套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促進世界遺產融入人們日常生活、更好地為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務的妥善制度,正是我們亟待做好的功課、必須完成的使命。(來源:湖北日報 評論員:李思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