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兜售17萬條“人臉數據”:我的“臉”豈能成你的“商品”?
http://www.CRNTT.com   2019-09-16 21:26:35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在安防、支付等領域的應用,不少人享受到了“刷臉”帶來的生活便利。但AI換臉軟件的出現,卻勾起了公衆的不安:當人臉被“數據化”之後,它似乎不再為我所獨有,而可以通過數據隨時隨地被還原,這會不會導致某種“失控”?9月11日的一則新聞則加劇了人們的不安。

  據媒體報道,在某網絡商城上,有商家公開兜售“人臉數據”,數量達17萬條。報道稱這些“人臉數據”覆蓋2000人的肖像,除了人臉位置的信息外,還有人臉的106處關鍵點,如眼睛、耳朵、鼻子等的輪廓信息。這其中有明星也有普通市民,還有部分未成年人。而部分當事人表示,對自己“人臉數據”被采集和出售絲毫不知情。

  店家稱,自己平時從事人工智能的相關工作,因此收集了很多人臉數據,發售出來“掙個飯錢”,并不提供當事人的人名和身份證號等信息。記者舉報後,商品被下架。有律師表示,此舉已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權。

  一方面是,人臉數據不知不覺間被采集、上網、交易;另一方面是“換臉”等深度偽造技術不斷精進,讓人真假難辨。并且,不僅人臉可以偽造,連聲音都能“克隆”。近期就有媒體報道,詐騙分子利用人工智能語音生成軟件,成功模仿并冒充一家英國能源公司的德國母公司CEO,欺騙其多位同事和合作夥伴“轉賬”達22萬歐元。

  實際上,無論是AI換臉軟件被質疑、約談,還是人臉數據被公開兜售,早已根本上觸及了人們的隱私底綫:當人臉、聲音也可被“深度偽造”,那還有什麼證據辨別真實?

  如果說,對一個人指紋的破解是對身體實體的破解,那麼對人臉和聲音的破解則是對這個人的數據破解。這意味著,在這個高度依賴互聯網的時代,只要能模擬一個人的外貌、聲音,犯罪分子就能在網絡世界中完成一系列的“個人真實行為”。由此帶來的後果是普通人難以承受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