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湘西鄉村教師質疑頻繁迎檢 給縣裡帶來怎樣的損失?
http://www.CRNTT.com   2019-10-21 19:50:28


  近日,一篇名為《一群正被毀掉的鄉村孩子》引發關注。文章出自湖南湘西永順縣鄉村語文教師李田田,質疑了學校頻繁迎檢、耽誤課程的現象。文章作者告訴新京報記者,文章描述屬實。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15日22時45分,李田田在朋友圈中稱,當地教育局要求她“馬上趕進城,因為那篇文章,局長要見我”。

  據了解,這通電話來自李田田的姑爺、永順縣教育局人事股肖股長。“深夜約談”只為一篇文章?對此,縣教育局矢口否認,表示打電話只是表達對李田田的“關心”。但按事後其親戚的說法,是領導要求他第二天早晨就這件事進行匯報,所以他才要求李田田連夜進城了解情況。而在李田田拒絕後,其姑爺親自登門,但并不是什麼“關心”,而是要求她在一份承認自己的眼光片面與言辭過激的材料上簽字。

  不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此事曝出後,很多人擔心,這樣的“危機公關”再次出現。客觀說,李田田文章中確實有些情緒化因素,相關問題目前也是一家之言,到底情況有多嚴重,是否達到了“毀掉鄉村孩子”的程度,還有待深入調查。但當地在尚未調查清楚前,急匆匆地施壓要求删稿,倒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

  事實上,李田田文章的本意只是對“迎檢停課”提出正當批評,一個鄉村教師的幾句肺腑之言,卻被當地有關部門冠以“給縣裡帶來了巨大損失”的“罪狀”,也給人“欲加之罪”的觀感。而從扣大帽子、深夜冒雨約談、要求親屬匯報、逼其簽字等做法看,當地顯然是把李田田的文章當重大負面輿情,并針對其做出了過度的反應。

  問題是,批評也是一種監督方式,對政府部門工作進行監督,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當下很多地方還明確鼓勵社會監督,鼓勵媒體當啄木鳥。在此情況下,若提下意見和批評都是當地的“巨大損失”,那只能說,批評權、監督權在湘西永順縣打了折扣。而當地有關部門過度敏感的反應,也與應有的開放開明姿態不合。

  再就李田田質疑的頻繁迎檢問題看,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已強調,今年要下大力氣為教師減負,提出要全面清理和規範進學校的各類檢查、考核、評比活動,實行目錄清單制度,未列入清單或未經批准的不准開展;為教師減負,就是“教育的歸教育”,目的是為了把時間和精力還給教師,讓他們安心從教。這樣的要求有沒有在湘西這所鄉村學校得到響應,恐怕得打個問號。

  “減負”政策未落實,基層教師能說出來嗎?答案恐怕沒什麼疑問。法律和常識鼓勵講,個別官員卻不許講,當地教育局的“深夜約談”之舉,眼下就給人這樣的印象。

  當此之時,也只有直面問題、反思檢討、有則改之,恐怕才是正確的“危機公關之道”。(來源:新京報 作者:金聞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