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犯罪記錄“應封盡封”,給失足未成年人一次機會
http://www.CRNTT.com   2022-06-01 20:48:44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會簽下發了《關於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引發輿論熱議。

  一失足頓成千古恨。違法犯罪要付出應有的代價,但涉及未成年人,卻有必要根據情況進行特殊處理。未成年人身心均未發育成熟,犯罪往往不是主觀惡性作祟,而是因為不諳世事,受到社會的不良誘惑等所致。因此,對於剛剛開啓人生之路的未成年人,應該給予悔過自新、重回正軌的機會。

  司法不僅是一種懲戒,還擔負教育挽救的功能。如果未成年人所犯的是輕罪,更應該貫徹落實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而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正是教育挽救犯有較輕罪行的失足未成年人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其功能和意義在於盡可能降低輕罪前科對未成年人回歸社會的影響,也有利於推動社會善治。

  令人遺憾的是,該制度在落實中出現封存管理失範,相關部門監管失序等問題,造成涉案未成年人在考試、升學、就業、生活等方面遭遇歧視。

  在這樣的情形下,《實施辦法》的出台可謂正當其時。《實施辦法》對封存內容力求全面、封存措施力求有效、查詢程序力求嚴格。為了確保該制度的實施,《實施辦法》還明確了不當洩露的法律責任。

  “應封盡封”可謂仁至義盡,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也確實存在一些主觀惡性極大的失足少年。換言之,對於犯罪的未成年人,理應根據實際區別懲處,不枉不縱,才能更好保護“少年的他”。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制度,已經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一是針對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以下刑罰的輕罪未成年人,影響極其惡劣、社會危害極大的失足少年本來就不在此列;二是對屢教不改者會根據實際情況“解封”。

  總之,面對犯罪的未成年人,我們需秉承寬嚴相濟的原則,既要最大限度教育挽救每一個犯錯的孩子,不讓“一次犯錯,長期受過”阻礙其融入社會,但對主觀惡性深、犯罪手段殘忍、後果嚴重的未成年犯罪也決不縱容。(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胡欣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