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條褲子也比不上 中國重啟大飛機項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12 16:15:06  


中國首個大型飛機製造項目“運10”。 (資料圖片)
中國在80年代曾經研製過的運-10型飛機。(資料圖片)
中國“新舟”-60支線客機。(資料圖片)
  中評社廣州1月12日電/中國要造自己的大飛機了。據環球時報報道,1月8日,國防科工委新聞發言人黃強明確表示:中國正“積極論證”大飛機專項,並將在兩到三個五年計劃裏,通過軍民統籌來推進大飛機的研製。在“中國製造”遍佈世界的今天,這個消息更讓很多中國人覺得,有朝一日坐上國產的大飛機,就應該像楊利偉坐上“神舟”飛船或是年輕人開上“QQ”車一樣順理成章。人們注意到,自從去年國防科工委首次披露中國將適時啟動大飛機的研製以來,有關各方對此事的表態都非常謹慎。就在兩個月前,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還表示,中國造大飛機“沒有明確時間表”。大飛機的製造之所以受到特別的關注,就因為這絕不是一般的產業,用黃強的話說,大飛機代表了“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制高點”。

  做100億條褲子也比不上造大飛機

  什麼是大飛機?一位參加過中國民用飛機研製項目的資深專家介紹說,所謂大型飛機,是指起飛總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幹線客機。它是民航使用最廣泛的主力機型。由於各國航空工業發展水平不一樣,“大飛機”也只是相對的概念。一般來講,在中國150座以上的客機被稱作“大型客機”,100座以下的叫做“支線飛機”;而國際航運體系習慣上把300個座位以上的客機稱作“大型客機”。 

  大飛機製造業的地位有多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大飛機製造業列於知識經濟產業的首位。這位資深專家說,生產大飛機的過程涉及多個學科,包括空氣動力學、材料學、航空電子學等,另外,從工業基礎上來看,大飛機產業涉及化工、電子、冶金等部門,被稱為“現代工業之花”。因此,大飛機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總體的實力,在當今世界上,能夠製造大飛機的國家並不多,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只有美國、俄羅斯、歐盟。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全旺說,隨著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持續增長,中國將迎來民航發展的重要臨界點。據預測,未來20年中國航空市場將呈現爆炸性增長,民用客機數量將達2194架,市場容量大約在1800億美元左右,波音公司則預言到那時中國將成為美國以外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場。 

  正因為如此,製造自己的大飛機成為中國政府和航空業人士多年來的理想。2003年5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看望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雙院士王大珩時說:“王老最近就加快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給我寫了一份建議,今天我專門來聽取您的意見。”王大珩的這份建議,就是再次提出了中國人要有自己的大飛機。 

  1月9日,王老說:“製造大飛機的關鍵技術的掌握,有與沒有,對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影響大不一樣。”他說:“我們國家發展大飛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表現。大飛機技術可以帶動現代先進製造技術,是促進國家科技、產業完整體系的一個重要措施。”國際上通常將航空產業的優點歸結為產品壽命長,市場獨佔性及附加值高,知識水準高,衍生效果佳等,但王老強調說,製造大飛機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滿足市場的需要,從戰略意義上說,有了這個產業,也是國家安全的需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成智教授也強調,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大飛機產業。“航空產業是戰略產業,從某種意義來說,它對科技、經濟、技術、加工等行業的帶動,遠遠超過航天工業。”他說,單純比較GDP多少是沒有意義的。做8億條褲子和造1架飛機的GDP是一樣的。但是造飛機的是富國,做褲子的是窮國。就是做100億條褲子也比不上造飛機。國家的窮富不是看GDP的多少,而是看GDP的成分。要論GDP,大清國是當時日本的4倍,但是大清國的GDP是茶葉、瓷器和褲子,日本的GDP是大炮、輪船。 

  大飛機產業經歷過殘酷廝殺 

  大飛機產業以其獨特的產業魅力和戰略價值,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強國的參與,但今天我們看到的主要只有兩個大型民用飛機製造集團:歐洲的空中客車和美國的波音公司。因為這個市場已經經歷了一輪殘酷的廝殺。 

  1949年7月27日,世界第一架噴氣客機“哈維蘭彗星”號,在英國哈特菲爾德首次試飛。英國試圖用這架能裝載36人的客機,佔據世界航空的領先地位。英國一共生產了二三十架這種客機,但英國的運氣並不好,由於技術不成熟,前後有七八架從天上摔了下來。因為害怕再次承擔風險,英國客機的發展從此裹步不前。 

  這個時候,美國利用後發優勢,一舉超過了英國。1952年4月,波音公司決定開發其第一個大型噴氣式客機機型,但在最初的銷售上也輸給了道格拉斯公司。然而波音公司對這個飛機做了改進,180座的大飛機很快獲得市場成功,打破了道格拉斯公司對民用客機市場幾十年的壟斷。此後,波音公司開發出一系列噴氣客機,尤其1968年投入航線運行的波音737,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客機機型。1996年12月,波音兼併了航空業曾經的老大麥道公司。 

  英國則于1967年聯合法國、德國開始了“空中客車”計劃,開發大飛機與美國進行競爭。上世紀70年代初,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相繼加入該計劃。空客開發的第一個機型是220座的A300,但它從1974年首次交付使用到1978年之間,一共才銷售了38架。直到今天,歐洲花了30多年的時間,才算與美國並駕齊驅,成為波音最強勁的對手。 

  與軍事航天業不同,民用飛機造出來是要賣給民航公司的,要面向市場,因此民用飛機的銷售環節十分關鍵。洛克希德公司的三星客機因發動機問題延遲上市時機,使得該公司從此退出民航機製造領域。蘇聯更是一個慘痛的教訓,當時蘇聯的技術可以說十分先進,生產過好幾代不錯的大飛機。但是,由於國際市場受到美歐壟斷,民用飛機項目涉及極為複雜繁瑣甚至刁難性的運作機制問題、市場准入問題,受到各種“標準”和“門檻”約束,使得蘇聯生產的大飛機的銷售受到影響,加上當時蘇聯的航空工業本身存在著體制問題,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最終沒有發展出像樣的大飛機產業。另外像日本、西班牙也是航空業發達的國家,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行銷管理,在商業飛機製造領域也只能依附在美歐航空體制內。歷史上曾經挑戰百人座級客機的製造廠商,還有英國和荷蘭的兩個大公司,但終因拼不過波音和空客的行銷手法而出局。 

  中國製造大飛機的優勢和困難 

  專家認為,中國大飛機的研製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起步,但是到了80年代卻被迫停止。時隔這麼多年,重新起步,追趕發達國家還是有困難的。但這是新的歷史時期國家發展的需要,也順應百姓的呼聲。首先,航天領域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人們會問:為什麼航空工業沒有發展?其次,看到殲-10戰機亮相,人們也要問民用飛機為啥沒有這麼大成就?近年來,中國工業水平進步很大,汽車工業呈萬馬奔騰之勢,民用飛機製造工業也不能落後。 

  臺灣《全球防衛雜誌•軍事家》曾經發表一篇題為《中國大陸發展大型客機之展望》的署名文章,文章認為大陸已經初步具備了發展大飛機的基礎:“回顧從上世紀50年代起,大陸的航空產業經由從維修到製造,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指導方針,逐步發展成相當規模的軍用航空產業的雄厚基礎,而今日民用航空產業的發展模式也脫離不了如此的形態。”“中國大陸近年來由於整體經濟每年以接近10%的幅度快速成長,有了充足的資金……另外中國大陸未來也需增加超過約2000架客機,龐大的市場吸引力更是自主發展的產業背景。” 

  專家說,目前,中國航空工業內部外部可以說達成一致意見,認為發展大飛機的時機到了。儘管我們在民用飛機領域與巴西、美國和歐洲各國保持著各種合作,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現在,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並且把此事提到日程上來,而普通百姓也十分關心,都認識到應該抓緊時間研製大飛機,這是好事,但還面臨著各種挑戰。首先,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起點比較低,很大程度上是從基礎開始,缺乏經驗的積累和相關科學數據的參考。其次,雖然可以邊幹邊學,但是準備工作略顯不足。更重要的是波音與空客不會輕易放棄所壟斷的市場利益,以及所辛苦建立的技術地位。不過,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發展大飛機,有兩項優勢,一是有著龐大的市場容量,二是有政府和強大國力的扶持。因此,中國人坐上中國自己製造的大飛機,應該只是個時間問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