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道教論壇有助促進社會和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8 11:03:11  


  中評社香港4月28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國際道德經論壇昨天在港閉幕,論壇雖然只有短短六天時間,影響卻會非常深遠。

  本港一向是一個宗教多元的社會,六大宗教負責人經常同時出席一些活動;當今世界,宗教衝突動輒連上兵燹流血,教派之間的爭奪亦你死我活,只有在彈丸之地的香江,中西六大宗教卻可以和諧並存、共同發展,而且都起到了教化人心、安定社會的作用,堪稱全球宗教事業的典範。而其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包容性與融和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六大宗教在教義上並非無
衝突之處,能夠做到和平共處,端賴中國文化“以和為貴”的思想,彼此共同服膺一個“和”字。

  社論指出,而在本港六大宗教中,道教活動一向較為低調,不少市民雖也曾到青松觀、蓬瀛仙館等道教觀宮遊覽參觀,黃大仙祠更是全港香火最旺之地,但市民對道教或道德經的要義卻知之不詳,不少人更是“道佛不分”,總之就是“入廟拜神”。其實,道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在佛教之下,在宗教、哲學、醫學以至對大自然的了解、觀察上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論,而且觀點相當“超前”和科學。其中,如道教在二千年前已經提倡打坐、練“氣”等養生之道,今日在西方醫學界已引起極大重視,認為是完全符合現代人體科學和醫學的一種學說和保健方法。另外,道教精髓所在的老子《道德經》,其宗哲義理更已成為中西學術界的熱門研究課題,能解讀好《道德經》中的一句說話,在西方名牌大學就是一個博士學位。

  毫無疑問,道教其實是一門非常深奧和複雜的宗哲學說,幾百年都可以繼續研究下去,而要精研其中奧秘當然只能是“得道高人”之事,非凡夫俗子所能為。但任何宗教其實又都有非常“入世”和淺白的一面,以道教來說,說到底,就是解決一個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如何相處的問題,而其精髓就在一個“和”字,而“和”的意思包括順其自然、不作強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適應,與社會群體、集體律例之間也要適應,與大自然萬事萬物之間更要講適應,要順其道而行之,不作任何無謂的爭執與對抗,多講求自身的修為,如此就可以逐步達到一個融通詳和理想的境界。

  而奇妙的是,人類社會經過近代幾百年的戰亂和爭奪之後,今天,追求和平共處已成為舉世各國人民嚮往的共同目標;中國在經歷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終於驚覺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協調持續發展的重要,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最重要的基本國策之一;同樣,在港人社會,經歷過前一階段動輒上街遊行、“逢特必反”的波折之後,今天,“穩定才有繁榮”已經成為全港市民的主流共識,任何有利和諧之議必得人心,相反,鼓吹對抗必無好果。在此情勢下,國際道德經論壇的在港舉行及圓滿閉幕,不但令市民對道教文化增進了解,同時也為港人社會增添了更多和諧安定的力量,長遠影響未可估量。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