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香港回歸 意義或比解決台灣問題更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1 09:04:09  


梁振英說,愛國情操不是與生俱來,當中又與社會投放的精力成正比。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5月21日電/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指出,香港回歸祖國,是國家在外國人仍然佔領的情況下收回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整個國家的統一事業上,其政治和歷史意義甚至可能比解決台灣問題還要高。

  港人曾視97為界線

  梁振英日前接受香港商報訪問時說,回歸前,大家會將97年視作一條重要界線,很多人覺得97年後有太多不明朗因素,舉家移民、減少在港投資的情況相當普遍,不過到96年底,第一屆行政長官選舉之後,移民回流,人口增長達2.1%的高水平,顯示市民打從當時起已恢復信心。

  他認為,有說昔日的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和借來的時間”,這句話源於香港人心理,就是沒有一個長遠目標,但今日卻事過境遷:“大家不需要好像以前,有一條97的界線,我們的未來沒有一條界線,好多長遠的事都可以去籌劃。97前,大家覺得談論或者籌劃一些長遠的事沒有意義,因為你不知這些計劃實施的時候,97(後)會帶來什麼影響。”

  香港是回歸而非獨立

  一直以來,外界有不少意見指,中央較重視“一國”,香港較重視“兩制”。他強調,這種表述不正確且不貼切,因為中央政府給予香港的高度自治,比《基本法》賦予香港社會的自治程度還要高。

  他反而認為,問題其實出於何謂高度自治:“有種意見說,中央即使有權釋法,中央都不應該釋法,不是制度與制度之間的矛盾,這是中央的權利,但有人認為中央運用權力減少香港自治。”他再三強調,“香港是回歸而並非獨立。”

  梁振英覺得,今時今日政府決策的民主程度、透明度和市民的參與度都提高了,但決策過程也長了。儘管政府可以透過許多辦法,諸如行政上縮短決策流程、精簡內部架構、做好解說工作,或者到立法會拉票,但他坦言,某種情況下,最終還需要市民站起來才能解決。

  “市民應該明白到,香港屬於700萬人。社會上某一部分的民意代表,在政府施政過程當中,提出拖慢決策、拖慢工程的意見,政府應付他們的力量好有限,如果社會大眾不接受有人阻慢香港發展,市民就要表達。”

  部分港人愛國意識仍薄弱

  香港電台上月調查發現,三成多人仍寧願保持97前的身份。梁振英並不諱言,有關調查反映至今仍有一部分人的愛國意識仍然薄弱。他認為,愛國情操不是與生俱來,當中又與社會投放的精力成正比,特區政府的國民教育需要做,但也不能操之過急。

  80年代的中英談判到今日香港回歸10周年,梁振英謂,最難忘的,還是回歸當晚的歷史時刻,百多年的歷史問題、香港幾十年的前途問題,均以和平手段順利解決,足以在歷史上大書一筆。他說,國家在外國人仍然佔領的情況下收回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整個國家的統一事業上,其政治和歷史意義甚至可能比解決台灣問題還要高。

  緬懷參與回歸工作辭世者

  至於印象深刻的人,他坦言對生老病死很感遺憾,很多從1984年起與他一起參與回歸工作的人,如今多與世長辭,包括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他是一國兩制的倡導者,主導了中英談判。他希望有生之年踏足香港,但到最後(鄧小平)都沒有一償夙願。還有,好多好多朋友,在諮委會、草委會、預委會、籌委會,我們在不同階段一起參與工作,可以說是從不懈怠地參與工作。”

  梁振英說:“當時大家都有提及香港回歸後,會是怎樣呢?我們做回歸工作的人,有一個特點,腦袋會去想將來的問題,包括我們去寫《基本法》。所以在85年到90年寫《基本法》的時候,我們會想寫出來的《基本法》是否適應於1997年以至2007年的香港社會。”

  他又表示,唯一沒有想到的,就是港人對97年後的信心會恢復得那麼快,不單是快,而且把過去過渡時的錯誤判斷,完全拋諸腦後:“我們怕鈔票不能流通、怕學歷不被承認、怕大陸醫生下來,香港醫生無飯開,但最後都沒有成為事實。”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