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陳水扁重啟二次金改究竟為了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7 09:36:59  


  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台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在事前完全不知會財金首長的情形下,陳水扁日前突然宣佈將要繼續推動二次金改,“行政院長”張俊雄隨即指示金管會,要嚴格控管金融機構,未來一年絕不容許再度發生金融危機。兩相對照,顯見二次金改目的絕不單純,若非圖利財團,即是操弄選舉。

  就事論事,一次金改目的在改善金融機構體質及重建金融體系,實施以來,金融機構逾放比稍有下降,但金融重建基金先後投入二千五百億元,再加計原先三%的金融營業稅調降,政府耗用近6000億元補貼私人金融機構,是否適當已值商榷,同時,多家問題金融機構仍未退出市場,金融機構的退出機制亦未建立。基層金融機構的問題雖短期獲得舒緩,但基層金融機構不具競爭力的本質並未解決。所謂“二五八方案”,欲在二年內將銀行逾放比降至五%以下,自有資本率提升至八%以上,實際上絕大部份後段班銀行從未達到此一標準,可見一次金改並未成功。

  二零零四年十月,陳水扁宣布二次金改四大目標,包括於二零零五年底前促成至少三家金控市占率百分之十、公股銀行減半,二零零六年底前十四家金控減半,同時至少一家金融機構由外資經營或在外國上市。政策宣佈後,輿論譁然,主要是其“限時限量”目標,完全違背市場機制,且將造成諸多流弊。舉例來說,將金控合併擴大規模,究竟能否保證績效改善,本身就有很大問題。事實上,若將日本的銀行依規模分為四類,則規模大於五百億美元的金融機構,績效確實最高,但規模小於五十億美元的一類,反倒比規模介於五十至二百億美元及二百億至五百億美元的金融機構報酬率要高;又如在韓國第一大銀行國民銀行,規模是台灣玉山銀行的12.3倍,獲利率卻不及玉山的三分之一,因此排除小型金融或銀行的生存空間,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社評指出,再者,二次金改通過金融機構合併,不僅導致金融業者相互廝殺,更造成政府財庫向特定財團利益輸送。正因為如此,蘇貞昌擔任“院長”時,由蔡英文踩下煞車,二次金改於是擱置。但過去一年,金融弊案仍然層出不窮,諸如中信金案、開與台新銀行併購彰銀案,中華銀案等連環爆,股票市場則是內線交易頻傳,人為炒作橫行,明基、英華達與力晶等大廠紛紛中箭落馬,金管會移送檢調單位查辦中的金融弊案竟然高達一百五十五件。

  社評表示,顯而易見,二次金改根本就是問題重重的政策,陳水扁之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韙重新啟動。說穿了,無非是藉此拉攏財團,操弄選舉而已!根據財金專業人士分析,透過二次金改,陳水扁不僅可藉此攏絡民間金融機構,讓過去屬於國民黨的金脈轉到民進黨,更可透過官股董事進入合併的官股金控,一方面掌控國民黨的資金流向,作為未來選戰的攻擊目標,一方面避免民進黨資金流向的情資外流。更重要的是,如果明年是馬英九勝選,民進黨與其將金融資源拱手讓人,不如先透過金改交到親綠財團手中。我們認為,這樣的分析十分合理,顯然,這才是陳水扁一定要在總統大選前完成二次金改的最主要原因;可以想見,“行政院”要求不能再爆發金融危機,其實也只是避免弊案穿幫,使民進黨無法操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