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馬是謝 都比那個誠信盪然的人好太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5 11:21:41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兩黨先後推出“總統”候選人之後,2008年的“總統”選戰已全面展開。不容諱言,謝長廷與馬英九都是一時俊彥;就其言詞便給、反應機敏、豐富資歷乃至個人魅力而言,各有千秋,難分軒輊。就2,300萬人民而言,無寧是一種福氣,不論誰勝,都要比過去七年再加上最後這一年被一個誠信盪然、“治國”完全外行者百般糟蹋,要好上太多。

  不過在大選之前這關鍵性的九個月裡,每一個選民都睜大雙眼想要認清這兩人的真面目,以及究竟會如何帶領這個“國家”,尤其重要的是,能拿出什麼具體可行的辦法,讓人民不再過苦日子,可以跟周邊許多原本遠遜於我們的國家一樣,昂首挺胸大步前行。

  因而馬、謝兩人從何證明其具有出眾的能力,其背景是否讓他身受羈絆,不能直道而行,都是眼前數百萬選民仔細檢視的標的,更是兩人義不容辭,必須以最明確而堅強的證據,盡其全力說服全體國人的天職。

  就此而言,以泛藍的一向主張為其基本取向的馬英九明顯占了上風。國民黨失去政權七年來,唯一的主張就是跟民進黨政府唱反調;而民進黨政權又扎扎實實地以七年時間,向全民證明“治國”完全外行。以劉憶如“立委”為首屢次挑戰的投資40%上限,以及另外兩位女“立委”李紀珠、雷倩為首,提案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5條,要求對於大陸地區已經進入量產技術的產品或經營項目,在不違反國際公約下,不得列為禁止類項目,都直接顯示以此二者為主軸的“鎖國”政策,純屬外行人的作為。

  先談投資40%上限;懂得一點經濟學的人,都應知道最基本的比較利益原則:每一個投入經濟活動者,均會在某項生產或服務項目上具備比較利益,只要沒有外力干預,會依此選擇以獲致個人及整體最大利益。對外投資,顯然不是每個企業都擅長的工作,因而必定有部分企業會以台灣為據點,大幅向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國外市場投資;相對於他們,則有更多企業與個人根本就不會選擇對外投資。我們既不能強迫後者一定要去大陸投資,又何能命令前者只能在資本額的40%以下的幅度內對大陸投資?

  當初學業未精的半吊子研究人員,打造出這麼一個看似愛台灣的外行辦法,卻讓台灣因小失大;這一個在大多數場合下都不起作用的“鎖國”行動,讓外來投資者卻步,已外流的資金不敢回流,甚至驅迫許多企業與投資者忍痛“去國”、一去不回。

  至於開放已量產技術西進引來的爭議,高喊愛台灣者將資金、企業、人才失血,產業空洞化、失業問題惡化、中國大陸國防力量大增等等一切想得到的惡毒罪名,都加乎其上;那些過去十餘年赴大陸投資的台商,不論具備量產還是尚未量產技術者,也一網打盡。在上周五的社論中,我們已做了局部的評論,此處將更周延地探討。

  首先,失業問題之惡化,乃是十餘年來落後國家數十億廉價勞動大軍湧入全球市場無可避免的後果,不僅台灣如此,舉世皆然。而且不論台灣的企業是否外移,廉價勞動的商品與服務透過進口、電話、網路,無孔不入地滲透市場,高成本的低技術勞工,除非透過再教育及其他安排,命運已經注定。而許多台灣企業之所以外移,正是被此趨勢所迫的受害者,復加之罪,天理何在!

  其次,所謂產業空洞化,也正是因廉價勞動而成本大降的產品及服務逼迫高成本業者向上發展,如果不知上進,一味靠政府的保護壁壘苟延殘喘,終逃不了被市場淘汰的命運。何況數十億落後國家人口的覺醒,正給予加工出口業的上游供應者無限的發展空間,這也正是近年來台灣產業快速升級的根本動力。只可憾政府處處掣肘、阻礙,使我們的中上游供應者不能充分利用此一大好機會在台灣及大陸大力發展。如果真有產業空洞化問題,那也是這個外行的政權自作孽的後果。

  馬英九昨天清楚地提出上任後兩岸政策的具體作為,完全符合內行的要求,對大陸投資“原則開放、例外管制”,以維護台灣安全、保護關鍵技術,並以直航、避免重複課稅及投資保障協定,解除台灣企業的後顧之憂。反觀謝長廷,在外行政權的挾持下,至今寸步難行,眼看剩下九個月也很難擺脫羈絆。這一場內行對外行的角力,會是誰勝誰負?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