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經濟數據背後→民進黨不願面對的真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6 08:55:07  


  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自二○○○年民進黨執政之後,台灣經濟的表現就出現兩種不同的解讀。官方的統計數字似乎顯示,台灣“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還是不差,雖然不如其他亞洲三小龍與中國、印度亮眼,但比起歐美諸國仍是差強人意。然而,民間的感覺卻與政府數據截然不同。許多大學畢業生不但起薪降低、失業憂慮增加,更覺得生活過得比以前差。官方與民間這樣明顯不對稱的感受,確實值得探究其中緣由。

  要了解台灣官方統計與民間感受的差異,可以從以下四個問題著手:(一)台灣的經濟成長從何處來?(二)這些成長的果實往何處去、由哪些人獲利?(三)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什麼後果?(四)台灣經濟前景有什麼隱憂?本報昨日所做的專題報導,對於前述四個謎團提出了系統性的解釋。在此,我們也要對台灣經濟的真實情況,做一番整理解析。

  台灣主計處數據顯示,在一九九○年代,台灣GDP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為六.五%,而其中最大宗的來源是民間消費購買的成長,但到了二○○○年以後,雖然GDP平均經濟成長率仍有三.八%,但最大宗的來源則是出口;民間消費的成長已經微不足道。既然經濟成長力道集中在出口產業,那麼能夠從經濟成長獲利的,當然就是與出口相關的行業。這是對前述問題(一)的答案。至於獲利的究竟是哪些人,就是問題(二)的內涵了。

  台灣的低技術製造業與傳統產業早已外移至中國大陸與越南等地,故島內目前還有競爭力將產品出口的,只剩下若干高科技產業中的少數元件。以手提電腦為例,絕大多數的生產裝配線都已移出台灣,因此台灣業者接到一張訂單,只有IC、DRAM等組件可能由台灣製造。另外,手提電腦業者當然也能從出口訂單中抽取少數企業主利潤。因此,出口所帶動的經濟成果,自然就會流向高科技從業者與公司老闆。至於電腦組裝、或內部低技術元件的製造既然不在島內,其相關勞工當然就會感到失業與減薪的壓力。於是,低技術從業者與高技術者及大老闆之間的差距,自然就日漸擴大。由於高科技人才原本就屬高所得階級,這也是一般人民感到貧富日趨懸殊的緣由。簡言之,著重高科技元件出口的經濟成長,必然會形成技術階級勞動者差別待遇的後果,加速社會的兩極化。

  社論說,台灣社會日趨兩極不只呈現於人民的個別感受,也在總體數字中表露無遺。如所周知,島內汽車銷售連續兩年不振,銷售率較前年相比下滑約三十%。但是雙B與凌志三個品牌最高等級的豪華轎車,一至四月份銷售卻能成長約二十三%,可見社會平均購買力下降,但頂尖財主的購買力卻大幅上升。這不是兩極化又是什麼?

  但是少數頂尖人士所購買的名車豪宅,畢竟不足以撐起台灣的整體經濟。當民間平均消費力下滑,每年僅能以一.五%成長時,當然就不足以支撐高達七成就業人口的服務量。於是,民間的失業率必然增高、大學生起薪必然下降、人民的生活感受必然變差,更不用說社會邊緣人燒炭自殺或鋌而走險的悲劇了。

  社論指出,除了內部兩極化,台灣這樣偏頗的經濟發展模式究竟有什麼外部隱憂呢?學者指出,集中以高科技製造業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就像是將國家動力全部集中在單一引擎。一旦外在環境變動或是產業結構有所變化,則單一引擎就有熄火的危機。以即將成形的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區為例,在二○一○年之後,台灣若干高科技產品的些許成本優勢也可能受到大衝擊。屆時,一張出口訂單能夠為台灣貢獻的GDP將更為單薄,我們的經濟成長率必將再降。此外,如果若干台灣本土產業因受不了政府的鎖國政策,也紛紛到香港上市,則連企業利潤也會拱手移出。到了那個時候,再要調整政策就已經為時晚矣。

  綜合而言,本報日前對台灣經濟的情勢分析,不但解釋了官方數字與民間感受的不一,也清楚的指出台灣經濟問題的癥結。我們對於僅餘一年的民進黨政府不敢有太多的期望,但是最少最少,“總統府”與“行政院”總該坦然面對真相。到了這個時候還想以主計處的數字強壓人民的感受,那就太無可救藥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