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馬英九的“亞太平台”說不能視為炒冷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4 09:42:07  


  中評社香港6月14日電/馬英九出訪新加坡及印度。登機前,他在交通大學演說,提出將台灣建設為“亞太經貿平台”的主張。

  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登社論指出,馬英九的主張未獲媒體重視。揆其原由,可能是因這類概念自十幾年前國民黨政府楬櫫“亞太營運中心”,至數年前民進黨政府標榜“全球運籌中心”以來,率皆流於口號,未能一鼓作氣、劍及屨及;馬英九如今換個“亞太平台”的名號提出,已至再而衰、三而竭的地步。

  社論認為,其實不能視為炒冷飯。台灣問題是一個同心圓,由內到外是“台灣→兩岸→世界”,台灣必須走出去,並藉兩岸的跳板來建立台灣的世界角色;相對而言,由外到內則是“世界→兩岸→台灣”,台灣必須善用境外資源,並藉世界的參與來節制兩岸關係。台灣不可能跳過兩岸關係,但兩岸關係亦必須獲得國際的制約。

  想像中,亞太平台就是這個同心圓的平台。當台灣成為亞太海陸介面的國際經貿平台之時,國際的經貿關係及經貿利益皆可透過這個經貿平台與台灣結合及互動;只要這個經貿平台的機能愈強,台灣與國際經貿利益的結合愈緊密,兩岸關係就愈能受到國際的維護與節制。這正是我們十餘年來的一貫主張:只要使台灣經貿機能國際化,台灣問題就能國際化!

  社論說,亞太平台不僅是一個經貿概念。因為,當“亞太平台”強化了台灣的經貿角色,不僅可為台灣引進商機與財富,同時亦引進了實質的外交關係,甚至亦引進了有益於“國防”的“軟資源”。

  因此,“亞太平台”正是“三合一台灣論述”。一、它能強化台灣主體,是台灣的“本土論述”;二、它能促進兩岸和平雙贏,是台灣的“兩岸論述”;三、它主張開放使國際進入台灣,因此也是台灣的“世界論述”。將“本土/兩岸/世界”三合一,這是亞太平台應當追求亦是可能追求的境界。 

  其實,台灣在世界經濟上始終扮演著某種層級的“國際平台”的角色。五十、六十年代的“加工出口區”,即是基礎級的國際平台;八十、九十年代的“科學園區”,亦是升級後的國際平台。但是,如今這類“點”狀的平台已不足支撐台灣的永續發展;台灣必須將整個台灣建設為一個“體”狀的大平台,運用地緣及人文上的優勢,設法將前述“三合一”的“同心圓”論述發展到極致,始有可能跳出如今“本土/兩岸/世界”相互剋殺的厄運,而追求“本土/兩岸/世界”相輔相成、共生共榮的境界。換句話說,平台不能只在科學園區,整個台灣就是一個大平台;政治更民主,經貿更自由,台灣大門更開放!

  更重要的是:亞太平台是本土論述,但超越本土;亦是兩岸論述,但超越兩岸。亞太平台超越統獨,包容統獨;它非統非獨,亦統亦獨。例如,在亞太平台下談“三通”,已不是狹隘的兩岸議題,而是從國際平台的高度來談“三通”。唯有在“亞太平台”的世界觀之下,“本土”與“兩岸”始非相剋相殘,而能相生相成。 

  社論表示,馬英九於此時提出“亞太平台”的主張,更加凸顯了十餘年來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內耗空轉。台灣欲成為亞太平台,確實已經錯失了十餘年來的較佳時機;但是,即使為時略晚,台灣捨此實看不出尚有其他任何生路可言。

  正名制憲的“唯本土論述”不啻是叫台灣自殺的論述,必須追求“三合一的台灣論述”,調和“本土/兩岸/世界”的同心圓,台灣始有可能永續發展。亞太平台,你也可叫它“亞太營運中心”,或叫它“全球運籌中心”,仍是台灣為求生存發展所必須追求的政經目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