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謝決戰點:兩岸政策或經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3 10:08:34  


  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中時電子報網路主筆黃哲斌今日在文匯論壇撰文指出,近來的種種發展,可看出一個趨勢:除了無法預測的司法判決,馬英九與謝長廷的“市場區隔”,還是會在兩岸政策,馬與謝小心翼翼在異中求同,然後在同中求異。

  如果直接以兩岸對決,謝長廷不容易佔到便宜,所以他發展出一套說法:“兩岸主張應著重台灣的主體性和開放性,而不是一廂情願地在兩岸政策上競標,把底牌都掀出來,為了政見承諾,什麼都簽了。”所以他主張,“總統”候選人不應競爭國際、兩岸政策。

  文章認為,這是一種詭辯,他當然不希望兩岸政策變成主戰場;八年前,陳水扁提出新中間路線,其實就是想適切化解“急獨”的疑慮,又必須消除獨派的過度期望。但今年,民進黨正名、去蔣打得正火熱,加上陳水扁頻頻丟出“台灣名義加入世衛、聯合國”等話題,謝長廷恐怕不容易找到一條安靜通過、不致被統“獨”夾擊的峽谷。 
 
  即使謝長廷主觀上能避開此一戰場,但客觀上亦屬不易,因為作為“總統”候選人,他很難不辯論未來四年的經濟大政,只要觸及經濟議題,又與兩岸經貿的開放或緊縮相互連動,國民黨仍能以經濟、兩岸左右雙拳交擊,讓謝長廷必須支應。 
 
  文章說,可以想見的是,謝長廷必須力求在兩岸政策上不失分,營造出一個(相對於陳水扁的)鴿派形象,盡量贏得美國及中間選民的信任,然後在主權議題、人格特質、政黨包袱上,回擊馬英九。 
 
  對於馬英九而言,國民黨的確是“負債大於資產”,除了他個人的官司,黨產、兩蔣及國民黨的負面形象,是他必須概括承受的一筆帳。 
 
  文章指出,馬英九最難的是,他不僅必須維持溫和的形象,讓選民相信他會是兩岸的穩定因素,又必須適時表態,不讓人認為他的溫和是軟弱,不讓人擔心他無法抗拒大陸及美方的壓力。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陳水扁宣布要公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美方出言反對之際,馬英九竟出人意表地反嗆美國,聲稱支持以“任何對台灣有幫助、符合台灣尊嚴”的名義加入聯合國。 
 
  馬英九不見得贊同陳水扁“消費”聯合國的作法,正因為清楚陳水扁只是消費此一議題,馬英九及國民黨改採較為靈活的作法,不直接衝撞綠營,反而提出有條件的附和,類似的語言及策略,日後將會不斷出現。 
 
  距離大選還有九個月,若以起承轉合來區分,謝與馬都還在“起”的鋪陳階段,他倆不約而同出訪、參訪,貌似悠閒;但現在佈下的每一著棋,日後都會收割或被收割,最終收緊這盤棋的,仍將圍繞在兩岸與經濟辯論上,至於“主權”、司法及個人特質,則將會是更慘烈的次戰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