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中央挺港見真情經濟融合創雙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6 09:28:25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一國兩制”帶來的平穩過渡及政經體制連續性,已為香港回歸後繼續繁榮提供了最有力保證,由此孕育的香港與內地“一國共濟、兩制互補”合作模式,已成了引導本港發展,及兩地尋求共贏的重要框架。在一國下兩地不單更易於協調決策,還可本著同舟共濟精神互相扶助。兩制間各有特點,亦正好由取長補短來發揮協同效應。十年來在這方面的嘗試,已初步取得成績,並顯現了巨大潛力。

  社評說,十年間香港經濟在經歷幾番風雨後,仍能持續擴張:GDP由九七至去年年均增長百分之四,雖比八十年代及九七前的九十年代增幅為低卻不算差,人均GDP亦有年均百分之三點四的增長。期間有許多重大發展項目開建或完工,包括迪士尼、昂坪吊車等旅遊項目,和將軍澳、馬鞍山、西鐵、落馬洲支線等鐵路項目,機場擴建和連接香港深圳的西部通道等,均有助增強香港的發展基礎。

  另一方面,本港經濟因經受前所未見的連串衝擊,期間出現了大幅波動。九七年末的亞洲金融風暴,引發了深度的資產價格及其他調整,給政府、商家及社會各界帶來了巨大壓力,二○○三年的SARS疫情,又加深了調整的慘烈程度。如樓價相比九七年的高峰曾下跌六至七成,造成了超過十萬戶的負資產業主大軍。失業率則曾大升至約百分之八的高峰,政府部門亦要凍薪減員。還出現了九九至○四年間的較長期通縮,反映經濟持續低迷不振,而裁員、結業及破產的數目不斷增多。但在祖國的傾力支持下,香港終走出苦難,通過了嚴峻的考驗。這反映本港的金融經濟體系有承受重擊的能量,社會亦有良好凝聚力可保臨危不亂。

  社評指出,患難見真情而血濃於水。就在○三年香港經濟如斷線風箏下墜之際,祖國及時伸出援手扭轉乾坤,由出台CEPA及個人遊等專門對港開放措施,為本港經濟注入強心針,先由外需啟動後再引發內需回升,令經濟活動止跌回穩後出現全面復甦。這顯然是一國共濟的最佳體現:當時沒有祖國出手,很難想像香港會變成什麼樣子。

  回歸後另一重大新發展是兩制互補的功效得以更全面發揮。回歸初期,由於政府中極小撮前朝遺老高官的卑視、排斥內地心態,令兩地特別是粵港合作變得有名無實,浪費了不少機遇。直至數年後這個障礙被打破,兩地合作才出現轉機,自此取得連番突破,包括:(一)由CEPA給予香港超世貿開放:產品零關稅入口、開放服務業市場及允許個體經營等,其內容將逐步拓闊。(二)逐步開放內地城市居民赴港個人遊。(三)允許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範圍將逐步拓寬。(四)通過QDII開放內地居民出外投資,而本港作為投資主要目的區及平台,將首先受惠。(五)改善跨境交通連接及通關效率,促進兩地人流物流。關口正逐步走向電子化及二十四小時通行。西部通道的建成將可加強香港及深圳間的聯繫。(六)強化香港與內地地區(尤其毗鄰者)之間聯繫,建立了粵港會議、泛珠合作等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協商機制。

  社評認為,總體來說,回歸後尤其近幾年兩地合作日深日廣,令雙邊經濟融合呈突飛猛進之勢。交流結構亦更趨平衡合理,逐步改變過去大部分是由港北上的單向格局,讓更多內地人士、資金南下而形成雙向對流。這些開放作為對香港的特殊優惠,乃祖國全力挺港的具體表現,將有助維持本港經濟增長,和鞏固其國際金融、物流及商貿中心地位。其效果更是立竿見影,經已有效地於危急之時引領香港經濟走出困境。

  目前本港經濟形勢良好,正保持著穩定增長格局:首季GDP增百分之五點六,CPI通脹只有百分之一點七,而失業率已下降至百分之四點二,工資亦有回升之勢。但這並不表示萬事大吉,一些潛在的重大問題尚待解決。首先要面對經濟轉型滯後的老大難問題:香港的傳統重點產業面臨競爭日大,急待升級轉型;而新興產業特別是高科技及創意產業等,卻尚待全面開發。在周邊地區加快發展下,本港優勢漸被剝蝕,而高成本等劣勢卻日益突顯,故若不及早改善則有被邊緣化之憂。轉型滯後也造成了本港內需尤其投資不足,和過分依賴內地推動的問題。這將影響發展後勁及減低抗禦風險能力。且若要「一國兩制」的潛力能充分發揮,香港便先要把本身的事情辦好,否則互補空間日少,不單難以協助祖國發展,更會變成拖累,而香港的繁榮亦將消褪。因此,在加快轉型推動發展上,本港確任重道遠。


    相關專題: 香港回歸10周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