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全面剖析韓國KDX-3型導彈驅逐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1 10:02:51  


韓國海軍KDX-3型“宙斯盾”驅逐艦首艦“世宗大王”號。(資料圖)
  2007年5月25日,韓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宙斯盾”驅逐艦——KDX-3型導彈驅逐艦首艦“世宗大王”號(舷號DDG991)在韓國東部蔚山的現代重工集團造船廠下水,韓國總統盧武炫、國防部長官金章洙、海軍總參謀長宋永武等多位高級官員出席了下水儀式。 

  “世宗大王”號是韓國有史以來建造的噸位最大、綜合戰力最強、性能最先進的水面戰艦,被韓國譽為“大韓神盾”。“世宗大王”號下水後,韓國海軍、媒體及民眾都非常振奮。

  韓國《朝鮮日報》等媒體報導說,“世宗大王”號比今年3月15日實戰部署的日本最新型“愛宕”級“宙斯盾”驅逐艦系統更強大,是除美國同類艦艇之外性能最強大的“宙斯盾”驅逐艦,是現代戰爭中的“夢幻艦艇”,意味著韓國海軍正式進入了“大洋海軍時代”。

  韓國KDX驅逐艦計劃概況

  上世紀80年中期,憑藉發達的造船工業和先進的電子科技,韓國海軍開始實施“韓國自製驅逐艦實驗計劃”(Korean Destroyer Eepermental,簡稱KDX計劃),希望通過自行設計和建造一批新一代驅逐艦來縮小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在水面艦艇技術領域的差距。但韓國此前沒有任何設計和建造驅逐艦的經驗,為了降低技術風險、加快研製進度,韓國海軍將KDX計劃分為循序漸進的3個階段來執行,計劃代號分別為KDX-1、KDX-2和KDX-3,後一型艦的噸位、技術指標和作戰能力均比前一型艦有很大提高。KDX計劃集中體現了韓國最先進的艦船設計理念和建造水準,也是韓國轉向獨立的國防發展道路的開始,大大提高了韓國軍工企業的裝備研製、專案管理和系統集成能力。

  韓國國防部於2000年正式啟動KDX計劃第三階段——KDX-3大型防空驅逐艦計畫。韓國國防部於2002年7月25日宣佈採購“宙斯盾”基線7.1作戰系統勝出,從而使KDX-3成為世界上第7種配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水面戰艦。2004年8月12日,負責建造KDX-2驅逐艦的現代重工集團下屬的特種和海軍艦船分部獲得了3艘KDX-3的建造合同,泰利斯-三星公司負責KDX-3的綜合系統整合工作。首批3艘KDX-3採購單價高達1萬億韓元(10.7億美元)。

  KDX-3首艦於2004年11月11日鋪設龍骨,2007年3月正式被命名為“世宗大王”號。“世宗大王”是朝鮮李朝(1392-1910)第四代君王,他擴大了朝鮮王朝的疆土並在15世紀創建了韓國字母表,以這樣一個韓國歷史上的偉大君主來命名KDX-3首艦,可見KDX-3在韓國海軍中的重要地位。按計劃,“世宗大王”號下水後將進行進一步的舾裝工作,2008年底正式服役。KDX-3型2號艦(DDG992)和3號艦(DDG993)預計分別於2010和2012年建成服役,3艘艦服役後將分別部署在韓國海軍三大艦隊中。韓國海軍還計劃在2012年-2018年間增建3艘KDX-3驅逐艦,屆時韓國海軍將擁有6艘萬噸級的大型“宙斯盾”戰艦,並構成未來戰略機動艦隊的核心。

  KDX-3的總體佈局

  KDX-3的總體設計和結構佈局吸收了美國阿利•伯克II A級驅逐艦的特點,但尺寸和噸位要大的多。KDX-3全長165.9米,寬21.4米,吃水6.25米,標準排水量7650噸,滿載排水量10290噸,最大航速30節,續航力5500-6000海裏/20節,艦員編制300-400人。 

  KDX-3與KDX-2一樣採用了目前較為流行的高幹舷平甲板艦型,小長寬比、方艉設計,艦體橫向剖面為深V型,艦體豐滿且外飄較大,從艦中部到艦尾型寬變化不大;大飛剪型艦艏,艦艏的舷牆和防浪板一直延伸到主炮後的垂直發射裝置。全封閉的上層建築以一體化設計集中在艦體中部,基本分為艦橋、煙囪(兩座)和直升機庫三大段,總長度占整個艦體的1/2以上。上層建築低矮平滑,呈倒V字形,艦橋結構呈角錐狀,四周安裝有4面SPY-1D(V)相控陣雷達天線。KDX-3小長寬比的肥大線形不但有利於內部空間的增加和內部的總體佈置,還可大大減輕艦體的橫搖和縱搖,減輕甲板上浪的影響,增強艦艇在惡劣海況下高速航行時的抗浪性、穩定性、機動性和操縱性,從而保證在遠洋航行時具有更好的適航性。

  為了增強防護力,KDX-3的艦體和上層建築採用高強度鋼制結構,作戰和通信中心都設在主艦體內,重要系統均經過抗衝擊加固,如作戰室、通信室、彈藥庫、動力艙等重要艙室艙壁專門採用了凱夫拉裝甲板進行保護。此外,KDX-3還裝備有“三防”(防護核、生物和化學武器)用的過濾通風系統和先進的自動化損害管制措施,具有很強的抗損能力和生命力。

  KDX-3在設計中非常重視隱身性能,其艦體設計成流線形,上層建築為倒V字形,艦橋和直升機庫寬度均擴展為整個主甲板寬,舷牆與上層建築整合度高,整個線條平滑流暢,艦面相對簡潔。為降低雷達反射信號強度,KDX-3的上層建築側壁呈一定角度(7-10度左右)內傾,各面轉角處也採用圓弧過渡,從而避免艦體表面形成垂直面。KDX-3使用了雷達反射截面積小的新型後傾式棱柱型桅杆,兩座煙囪外形也設計成與阿利•伯克”級類似的多面體形,排氣口為棱柱型,並在艦面採用大量隱身塗料來儘量減少被雷達探測的距離。甲板以上部分也儘量減少外露裝備和設備。在紅外隱身方面,KDX-3在煙囪、暖通、動力艙等發熱部位覆蓋了遮罩和絕緣材料來實現隔熱,在紅外特徵最強的排氣口頂部裝有紅外抑制設備,以儘量降低紅外輻射信號。但KDX-3的綜合隱身性仍不徹底,外露裝備和設備仍然較多,尤其是艦橋上佈置有大量的電子裝備和天線,並保留了大量傳統的欄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的隱身性。

  KDX-3是韓國海軍首艘採用全燃聯合推進動力系統(COGAG)的水面戰艦,主機為4台通用電氣公司LM-2500燃氣輪機,單機功率25060馬力,持續總功率102000馬力,雙軸推進,驅動兩部5葉、直徑5.4米的低雜訊可調槳距螺旋槳。機組配置方式為4台燃氣輪機分成兩個機組裝在前後2個機艙內,中間設有輔機艙以提高動力系統的生命力。前後機組各並聯2台LM-2500燃氣輪機和減速裝置,分別驅動左舷和右舷推進軸,巡航時每個機組各開動一台發動機,高速航行時則4台並聯齊驅。為了降低水下雜訊,LM-2500燃氣輪機被安裝在雙層隔振彈性基座上,主機艙採取隔音防振艙壁,採用5葉大側斜可調螺距螺旋槳以降低螺旋槳轉速,並在螺旋槳上採用了氣幕降噪技術(避免空泡雜訊)。

  KDX-3的中央控制臺由船舶監視和遙控控制臺組成,可通過中央電腦自動對全艦的發電系統、動力系統、損管系統進行集中監控。由於採用了高度自動化技術,人員編制較少,再加上艦內空間充裕,艦員生活和工作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更適合遠洋作戰的需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