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專家:中國沒必要發展超級航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4 11:10:18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一家裝備和建造10萬噸級超級航母。
  在20世紀絕大多數時間裏,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和許許多多的局部戰爭中,航空母艦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就在20世紀行將結束、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刻,在航母的搖籃———美國卻傳來了一些令人震驚的消息:原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歐文斯海軍上將認為,在21世紀軍事革命即將到來的年代裏,航空母艦、飛機和坦克這樣的傳統作戰平臺都將面臨淘汰,資訊戰將成為主要的決定性作戰樣式。原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布林達海軍上將,對發展一種大型導彈運載和發射艦艇來取代航母艦載機的方案表示出極大的熱情和明確的支持。曾擔任過航母特遣部隊作戰指揮任務的美國海軍上校查理斯•戈爾文則尖銳地指出,馬漢的主力艦思想早已過時,超級航母已近黃昏。

  要回答航母是否過時或應被淘汰的問題,需要用歷史、現實和未來觀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首先,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到的是,航母不是高技術武器裝備,是一種成熟技術的傳統裝備。有人認為,航空母艦和衛星、導彈、航天飛機一樣,都是高技術武器裝備,所以技術難度很大,一般國家很難掌握。實際上,航空母艦經過80多年的發展,所有技術基本上已經成熟,沒有或很少有難以攻克的高技術難題,一般發達國家和能夠建造大型船舶的國家都具有航空母艦的建造能力和技術水準。指出這一點的重要性,在於不要把航母的作用和價值渲染得太過分。我們應該逐步建立這樣一個概念:航母其實就是一個飛機運載平臺,就任務而言它和陸地上的飛機場沒什麼兩樣,只不過是在海上浮動而已,我們也沒有必要把那麼多高技術用在航母本身的建造上。

  航空母艦和任何一種其他武器裝備一樣,都面臨一個更新換代和推陳出新的問題,影響航母發展或使航母產生革命性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即國家戰略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國家戰略決定軍事戰略,軍事戰略決定軍事需求,軍事需求牽引裝備發展。作為裝備重點中的龍頭,航空母艦自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後奉行全球戰略的只有美國,所以除美國外其他國家不大可能再發展超級重型航母。奉行區域防禦戰略的國家主要是英國、法國和日本等,中型航母往往成為這些國家的選擇。剩下的那些海軍國家則基本是在距岸200海裏的專屬經濟區內執行巡邏和作戰任務,所以輕型航母應該說是能夠滿足其國家戰略和軍事需求的。

  從科學技術衝擊的角度來看,資訊技術和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對航空母艦的衝擊巨大。海灣戰爭後,由資訊技術所引起的軍事革命正在席捲著整個軍事領域,在未來資訊戰中,航空母艦這樣的龐然大物究竟還有多大作用值得探討。按照美國部分學者比較極端的意見,認為航空母艦在未來戰爭中將失去它應有的作用,今後海軍裝備的重點應該是資訊裝備而不是把大把大把的錢用在航母這樣的平臺上。

  同時精確制導武器的衝擊比信息技術更為實際。記得早在五六十年代,戰略轟炸機一直是美國和蘇聯的殺手鐧,因為當時98%以上的核武器要用它來攜載和投擲。70年代後期,從地面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從潛艇發射的潛射彈道導彈,以及各種類型的中程、短程巡航導彈很快研製出來,並大批量裝備部隊,這時,決策者就開始了新的權衡:是繼續發展戰略轟炸機呢?還是大量發展洲際導彈?轟炸機不僅造價高昂,而且還要用人來駕駛,危險和風險都太大,而導彈不僅不存在這些問題,還具有多平臺發射、隱蔽突然和破壞性大等特點,那麼,結論自然是要發展導彈而淘汰戰略轟炸機。

  再回頭看看航空母艦,既然現在的精確制導武器已經達到超視距、超遠端、高精度、全天候的水準,能從1000公里、甚至數千公里外把核或高爆彈頭準確地送到目標區、而且命中概率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那麼還有什麼必要發展航空母艦和艦載機,特別是超級航空母艦呢?這是一個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儘管航母不再是主流裝備,由於它仍是主要作戰平臺,所以發展一些這種裝備也沒有多大壞處,可是這種裝備對於有重陸輕海傳統的海軍國家而言將是個巨大的挑戰,這種挑戰表現在航母全壽期費用、維修保障、作戰使用、人員培訓、相關配套設施發展等方面。

  綜上所述,航母是機械化時代的裝備,不是資訊化時代的主流裝備。自從斜角甲板式重型航母出現以後,二戰時建造的直通甲板航母就早已過時,發達國家50年前就當作破爛兒處理了,但印度、巴西、阿根廷這些窮國照樣買來當寶貝,雖然規定的使用壽命只有25年,可現在都超過了50年。相反,喜歡創新的美國人卻提出了多種新方案,積極為航空母艦尋找替代品。

  比如,有人提出用半潛式導彈運載和發射艦取代傳統航空母艦的方案,設想建造一種長270米、寬32米的隱身型半潛式水面戰鬥艦艇,滿載時露出水面的幹舷高度極低,只有1.5米,上甲板採用隱身設計,雷達散射面積很小,不攜載任何飛機和直升機,只裝備500枚垂直發射的防空、反艦和反潛導彈,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武庫艦。據說造價只有5億美元,僅相當於一艘尼米茲級航母一年的維持費;從研製、建造到形成戰鬥力只要5年的時間,而航空母艦要完成這樣一個週期則至少需要20年!

  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這類以攜載精確制導導彈為主的攻擊型艦艇在將來很可能將部分取代航空母艦的作戰任務,無人駕駛的、具有一定人工智慧的導彈將逐步代替有人駕駛的常規型飛機去執行那些危險性更大的縱深突擊任務,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儘管航母現在仍在被廣泛使用並成為許多國家追求的目標,但要看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航母早已是一種氣息奄奄、日薄西山的裝備了。 (作者:張召忠——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副主任、海軍少將。 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