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胡忠信:國民黨“去統風波”讓民進黨有機可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09 10:33:47  


  中評社香港11月9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台灣著名政治評論員胡忠信的文章指出,國民黨黨中央在“年度中心任務”刪去“國統綱領”、“九二共識”字樣,引來軒然大波。黨內深藍大反彈,連戰發表聲明表示“錯愕、荒謬、不解”,《聯合報》系連續數天圍剿,民進黨利用機會“縫洞插針”反諷一番,黨主席吳伯雄表示下次中常會再議,秘書長吳敦義出面承擔責任。是捅了蜂窩?茶杯裡風暴?陰溝裡翻船?還是“九二大地震”? 

  馬英九省籍問題被大做文章 

  文章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只是一件偶發事件,絕對不會鬧到如此地步。自馬英九宣布參選“總統”以來,民進黨就對他展開抹黑攻勢,尤其是在馬英九的省籍問題上大做文章。潮南籍、香港出生的馬英九被影射為“香港腳”;擔任過海外國民黨外圍刊物《波士頓通訊》主編的馬英九被說成是“職業學生”、“抓耙仔”;在上次參選台北市長期間,葉菊蘭說馬英九是“新賣台集團”;不僅如此,即使馬父馬鶴凌骨灰罈上“化獨漸統”、“振興中國”也被炒作一番。 

  面對上述凌厲攻勢,馬英九極力辯護,但效果有限,於是,馬英九採取“本土化政策”,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高掛李友邦、羅福星、蔣渭水、莫那魯道照片,開始搶民進黨的本土神主牌。為了進一步落實本土化,馬英九學蔣經國、宋楚瑜勤走基層,進行了好幾個月的long stay。在未來走向方面,本來主張“國統綱領”、“終極統一”的馬英九也提出“台獨是選項之一”;當陳水扁提出“入聯公投”,馬英九也飆車跟進提出“返聯公投”。只要民進黨出牌,馬英九就不退讓,你丟傢具,我就丟瓦斯筒,“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激怒“深藍”選民 影響選情 

  文章指出,馬英九表現得如此“愛台灣”,是否鬆動了泛綠選民,實在難以評估,但深藍選民(他們最喜自稱“正藍”)隱忍太久,到了“國統綱領”、“九二共識”被刪,情緒爆發,終於一發不可收拾。二○○六年高雄市長選舉,國民黨籍候選人黃俊英“本土性格太強”,不願與對手陳菊口水戰纏鬥,深藍選民“含淚不投票”,投票率僅六成,左營、楠梓國民黨軍眷鐵票區兩黨選票竟然平盤,可見“深藍”、“正藍”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能量。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發表聲明表示憤怒,更是有脈絡可尋。一九九九年“總統”大選方酣,李登輝發表“兩國論”,連戰只能硬著頭皮緊跟,後來李連出現無法逆轉的矛盾,原因正是連戰改稱主張“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李連自此分道而行,國民黨上層分裂而敗選。如今馬英九陣營再刪“九二共識”,豈非激起了連戰內心深處的創痛? 

  連戰歷經兩次大選慘敗,最後透過國共平台找到了政治舞台,“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正是雙方搭建橋樑的論述基礎。如今國民黨中央與馬英九團隊在未事先告知,也未經黨內充分討論下就刪去“九二共識”,“是可忍,孰不可忍?”舞台的板子被抽掉了,連爺爺當然生氣了。連戰的領銜憤怒,也帶動了深藍久抑之悶氣,如同火山之爆發,黨中央雙吳出面“請大家諒解”,馬英九圓場“誤會一場”,馬英九的本土傾斜到此為止。 

  為了“九二共識”而烏龍一場,國民黨受創甚深,黨內兩條路線之爭浮上檯面,有意識形態之爭、有情緒之爭,也點出了連戰、王金平、馬英九、黨中央雙吳的心結,為了顧全大局見好就收,但民進黨豈會放過大好機會?陳水扁在馬鶴凌骨罈大做文章,既失格又敗德,但國民黨適時奉上“統獨之爭”,無異替陳水扁解圍,尤其“行政院”為了油價浮動問題已焦頭爛額,謝長廷意見與行政當局相左,國民黨的“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適時替民進黨解圍,在虛擬的“統獨問題”上,國民黨自己擊敗了自己。 

  國民黨內部不和 讓民進黨有機可乘 

  文章表示,西班牙國會在十月三十一日通過“歷史記憶法”,此法案正式譴責獨裁者佛朗哥將軍,並給予他執政四十年期間的受害者平反及賠償。佛朗哥在一九三六年發動政變推翻共和左派政府,迄一九三九年內戰期間,共死亡五十萬人,佛朗哥在一九七五年死亡才交出政權。哪怕佛朗哥已逝世三十二年,西班牙國會仍要為受害者平反。同樣道理,民進黨政府為了維繫政權,豈會放棄鬥爭國民黨機會?尤其馬英九出身自黨工家庭,擔任過蔣經國秘書,在海外留學又涉入保釣、反“台獨”運動,民進黨是不會放棄“去蔣”、“反國民黨”、“抹黑、抹紅馬英九”機會。 

  馬英九為了防制民進黨攻勢,拚命打造“本土阿九”,逐漸得罪國民黨基本教義派而不自知,“返聯公投”早已醞釀不滿,刪除“九二共識”是集體情緒總爆發。馬英九自我解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找下台階,並沒有化解內部爭議,只是泛藍內部以大局為重,不願再滋生事端,但國民黨存在的“連馬心結”、“統獨之爭”卻予民進黨進場抨擊的大好機會。 

  研究中國政治文化的美國學者白魯恂說:“族群問題是凝聚國家的力量,也是分化的力量。”台灣社會無法超越族群問題,國民黨內部也為此爭論不休,“族群,族群,多少人藉汝之名進行政治鬥爭?”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