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謝長廷人格形象錯亂 陳水扁罵他沒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10 10:25:07  


  中評社香港11月10日電/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說,扁謝在經貿大政上出現歧見。謝長廷說,二人之間只是“枝節差異”,而不是“本質差異”。此言甚謬,只是唾面自乾。

  扁謝的歧見是“台獨的經貿政策vs.非台獨的經貿政策”,亦即是“本質差異”。八年來,民進黨的兩岸經貿政策搖擺不定,主要是因“要不要台獨”搖擺不定。若要台獨,即必須大幅削減兩岸經貿往來,尤其不能一方面大量向大陸“出血”,另一方面又幾將主要的貿易順差命脈寄託在對岸。反過來說,倘若採“非台獨”路線,即可善用兩岸經貿關係,將台灣建設為亞太平台,並以亞太平台轉化成維持兩岸和平及台灣安全的憑藉。兩相對比,這是十分根本亦十分淺白的道理。

  因此,倘若謝長廷主張台獨,則其“大赦台商”、“取消百分之四十上限”,甚至“以包機代直航”,皆是錯的;因為,就台獨的觀點言,這皆將造成台灣“出血”,亦必將使“台獨”更無可能實現。反過來說,正因陳水扁如今抱持“台獨”的主軸,所以必須反對謝長廷的相關“西進”主張,亦不再唱“亞太平台”之類的高調,如此的“獨派經濟”始能與“台獨政策”一致。

  社論說,“亞太平台”這類的政經概念有一弔詭:它必須“穿過”兩岸經貿關係,建立了亞太平台,始有可能回過頭來“超越”兩岸關係並“節制”兩岸關係,亦始有可能使台灣進入“超越統獨”的境界。但是,就台獨的立場而言,卻是絕不可“穿過”兩岸經貿關係,一旦有了“穿過”的過程,台獨就形同解構。例如,謝長廷的“以包機代直航”或“陸胞來台觀光”倘若付諸實現,台獨在社會心理及社會運作的空間亦必立趨減縮。這正是台獨須採“鎖國政策”的理由,猶如一只鎢絲燈泡,一旦其玻璃殼破了洞,就不再能發光了。

  就“台獨”的觀點看,兩岸經貿關係只是“出血”。然而,從“非台獨”的觀點看,正因反對兩岸經貿只是“出血”,所以主張建立“兩岸循環”、“國際循環”的機制;兩岸經貿藩籬的打開,表面上看是使“出去”更自由,但更重要的卻是使國際經貿資源的“進來”更便利,這也正是建設亞太平台所追求的憧憬。當然,若朝此方向發展,台獨即難立足;但亞太平台卻可能成為一個國際勢力薈萃的“國防平台”,台灣亦始有“超越統獨”的憑藉。

  社論指出,因此,若從台獨的立場看,謝長廷的“包機直航”已不啻是“漸進統派”的台奸行徑;但若從“非台獨”的立場看,謝長廷的“大赦台商”,恐怕只是將台灣建設為亞太平台、超越統獨的必經過程。

  台灣其實已無“統獨鬥爭”,而只有“台獨/非台獨”的鬥爭。可是,民進黨非但在政治面咬死“統獨鬥爭”的假議題,使台灣陷於“消滅中華民國/維持中華民國”的惡鬥;甚至連經貿政策也在當局誤導下陷入“獨派經濟”與“統派經濟”的漩渦之中。其實,台灣並無“統派”,只有“非台獨派”;正如,台灣亦不會有“統派經濟”,而只有“非獨派經濟”。“獨派經濟”就是盡可能地鎖國,將兩岸經貿視為“出血”;“非獨派經濟”就是“穿過”兩岸經貿關係,佈建亞太平台,建立台灣的全球“循環”機制。

  台獨不只是一種政治主張,它也必須是一種可行及可活得下去的經濟戰略。同樣地,“非台獨”也不只是一種政治主張,它也必須是一種可行及可活得下去的經濟戰略。

  陳水扁駁斥謝長廷的兩岸經貿政策,其實形同當眾指謝長廷不是台獨。而謝長廷欲在政治上主張台獨,卻在經貿上死命往“非台獨”靠攏,這正是造成他人格形象錯亂的根本問題。在這一點上,陳水扁罵他,罵得沒錯。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