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程介明:從香港四所大學排進全球百名說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14 14:13:39  


在《泰晤士報》的全球大學排名榜中,香港大學位列第18位。
  英國《泰晤士報》的教育副刊發表了2007 年的全球大學排名榜。香港有4所大學進入頭百強,在國際上令人刮目相看。大學的國際排名榜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外界往往不甚了了。因此有許多人為香港高興之餘,也有不少人將信將疑。這裏嘗試為讀者提供一點信息與分析,解讀大學排名背後的意義。

  洶湧而來的排名浪潮

  大學排名這回事,可以說是“全球化”的一個典型例子:在短短的兩三年,由國際而各國,不由分說地牽動了全球的高等院校,也調動了許多國家的情緒。許多國家由負面的牢騷和抗議開始,而逐漸不由自主地發展本國的排名榜,於是又調動了本國大學的情緒。最近兩年裏面,我親自經歷過討論的或者聽過直接報告的大約20個國家的高教發展藍圖,包括一些比較發達的國家,無不以中國為範,把“打造幾所世界級一流大學”作為發展目標,而又把爬高國際排名榜作為建設“世界級一流大學”的標杆。雪球迅速滾大,勢不可擋。世界銀行專門研究高教的Jamil Salmi 刻意收集大學排名榜,由2006 年的19 份,增加到2007 年3 月的35 份。加上我所知道的漏了網的,估計起碼有50 份以上。專門研究高等教育國際比較的Philip Altbach 對我說: “這是一場瘟疫!”的確,不歡迎也不能置之不理。

  排名榜當然不是什麽新鮮事兒。但是第一個從事國際排名的,是英文的《Asiaweek》,在1997 年編造了一個亞洲大學排名榜,不過只發表了4 年,後來這份周刊也停刊了。在這個榜中,香港的表現不俗,香港大學是排第3 名,在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之後。

  引起近年排名熱潮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高教研究所在2003 年開始發表的和英國《泰晤士報高教副刊》在2004開始發表的兩個國際大學排名榜。兩個排名榜的側重點很不一樣。上海交大的排名,只量度4 個指標6 個方面:校友中的諾貝爾獎(或數學費爾德獎牌)得主;教師中的上述兩項得主、教師中論文引用率;《Nature》和《Science》學報上發表的文章數、SCI(科學與社會科學論文引用指標);以及以上指標根據學校規模的調節。上海交大的排名受到西方廣泛的注意,是因為它不含“主觀”指標;批評者則認為這是挑選頂尖研究所的指標,而不是大學指標;當然這也反映了編製者的心態。在這個排名榜裏面,亞洲只有日本有6 所大學進入百強。

  出人意表的國際聲譽

  《泰晤士報》的排名則很不一樣。也只有6 個指標:專家評論(佔40%,5101 份問卷回收),僱主意見(10%,1471 份問卷回收)、師生比例(20%),論文引用率(20% ) 、教師國際性(5% ) 、學生國際性(5%)。同樣的也是反映了編造者的思維:突出國際性,除了教師和學生的國際化程度之外,專家和僱主兩項(或稱“聲譽指標”)其實都是跨國量度,專家的71%和僱主的75%來自歐美。編造者在上周發表的時候也特別申明,需要體現全球化的時代特徵。

  香港的大學排名很高,說明她們的國際性在全球比較之中相當高。以100 為榜首得分,在專家評論一項,港大、科大、中大分別獲得95、84、83 分;僱主意見,港大、科大、中大分別獲得90、82、79;學生國際性,是科大、港大、中大依次為96、89、85。最矚目的是在教師國際性一項,科大是全球榜首,100,港大第6,理大第9,都是99.9;其他中大與城大,估計都在99 以上(大榜上都是100)。

  《泰晤士報》等於是給香港的高等教育作了一次免費的諮詢。從幾個方面的交叉互證,說明香港的大學國際性程度相當之高。由於這是衆目睽睽之下面對國際社會的運作,因此含有“第三者肯定”(Third Party Endorsement)的積極作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