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布什改稱“親愛的委員長” 美朝形勢微妙變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16 11:13:53  


  中評社香港12月16日電/美國總統布什一封以“親愛的委員長”開頭的親筆信,12月6日被轉交到了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手中,不僅讓平壤喜不自勝,也讓東北亞國家百感交集。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黃彬華的評論文章指出,這不是政治漫畫的說明,也不是對政治對手的反諷,而是遵照外交慣例的稱呼。這是否預示美朝關系在改善,在急速地接近呢?無論如何,從“最討厭的人”、“侏儒”、“暴君”,改口爲“親愛的委員長”,是形勢已經發生微妙變化的證明,雖然布什和金正日彼此憎惡沒有變,但兩人在強烈暗示:國際形勢改變,美朝關系也需變化。 

不得不低聲下氣 
  
  文章說,布什一直對朝鮮採取強硬姿態,不僅推翻了美國前克林頓的對朝懷柔政策,還在2002年的《國情咨文》中將朝鮮、伊朗和伊拉克定性爲“邪惡軸心”,决心要顛覆。布什曾公開對《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羅說,“我討厭金正日,一想到他,我五髒六腑都起反應,因爲他讓人民挨餓。”接著,布什還發明了“侏儒”、“餐桌上被慣壞的孩子”等醜化金正日的流行語。到2005年,布什甚至在新聞發布會上,將金正日稱爲“暴君”。現在,他突然改口稱“親愛的委員長”,一是回歸理智;二是要遵循國際禮儀;三是有求于人,不得不低聲下氣。 
  
  關心國際政治的人都清楚,這是布什上台七年來第一次給朝鮮領導人寫信。六方會談美國代表團團長、助理國務卿希爾已經二度走訪平壤,他把布什的親筆信呈交朝鮮外相樸義春,由他轉交金正日。事前,美國傳媒也蒙在鼓里,不過朝鮮中央通訊社却在12月6日透露此事,使西方傳媒大吃一驚。隨後,美國國務院和希爾本人才證實這一消息,但對親筆信的內容至今還是諱莫如深。
  
  不過,白宮發言人佩里諾透露:親筆信用印有總統徽章的白宮官方信箋,以“親愛的委員長”開頭,最後以“衷心地”來結束,幷由布什親筆簽名,日期爲12月1日。佩里諾說,布什親筆信有“提醒”對方的作用,因爲六方會談的協議規定,在12月31日之前,朝鮮必須全面申報棄核計劃。布什卻沒有警告對方,只表示:如果朝鮮兌現弃核諾言,“最終兩國將能實現關系正常化”。

避免徹底失敗 
  
  文章表示,美朝關系正常化是金正日的外交目標,布什以此來引誘對方,似乎已産生一定效果:一平壤沒有透露親筆信的內容;二至今還沒有作出具體回答,說明這封信確實很重要。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平壤見識過金正日的智慧,事後一再公開稱贊金正日頭腦靈活,絕非如外界所猜測是個剛愎自用的蠢人。現在就是世界考核金正日智慧的時刻,他到底是要靠有限的核武來保護自己,還是在玩弄核武戰略以實現其更高的政策目標。如果是前者,他應該已經到達懸崖勒馬時刻了;如果是後者,他已經把核武模糊戰略發揮到了淋漓盡致,該是見好就收的時候了。

  文章認為,布什的朝鮮政策,從野心勃勃到膽怯退縮,並非直接遭到金正日的鎩羽之痛,而是布什受到其新保守主義師爺們的過度操弄,所謂“邪惡軸心”的三個戰略目標,一讓他在伊拉克陷入泥沼,二讓他在伊朗掉入流沙河中,三在朝鮮被核邊緣政策搞到頭昏眼花。布什的師爺們走了,他的任期也快結束了,布什想把朝核危機轉化爲外交政績,而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希爾的精明和忍耐,配合中美關系的改善,讓布什現在還可以站在三岔路口,這對布什和金正日都是避免最後徹底失敗的最後機會。 

“交響樂外交”攻勢 
  
  美國朝鮮政策的明顯改變始於年初的柏林會談。1月,一向強調不與朝鮮直接談判的美國,在柏林與朝鮮進行了爲期三天的非正式會談。2月,六方會談達成《落實共同聲明起步行動》,半島無核化進程正式開始。3月,朝鮮副外相金桂冠訪美,與希爾在紐約進行關系正常化的第一輪談判。6月,希爾應金桂冠邀請“突然”訪朝,成爲五年來訪問平壤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9月,美朝在日內瓦舉行雙邊工作組第二輪會談,希爾暗示美國可能删除朝鮮“支恐國家”的稱號。12月,希爾再度訪朝,攜帶布什的第一封親筆信給金正日。美朝接觸開始從六方會談,增加雙邊會談的雙軌道進程。 
  
  文章說,伴隨著政治關系的改善,形式上的民間交流也開始頻繁。比如,9月3日,美國非政府組織將800萬美元的緊急救援物資,包括美國政府的5萬美元,直接從美國空運到平壤,開創了朝鮮戰爭結束以來首次的直航記錄。同樣9月,朝鮮跆拳道代表團首次訪美。10月,紐約愛樂樂團負責人訪朝,開展美國紐約愛樂樂團訪朝表演的安排。 
  
  據說,美朝雙方已經達成協議,就是紐約愛樂樂團將于明年2月到朝鮮公演,條件是在平壤演出兩天,演奏節目包括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演出過程須向朝鮮全國轉播。這個250人的龐大樂團,不僅將乘包機直達平壤,樂器則可能繞道韓國,而且回程會在首爾加演一場。這當然不是普通的文化活動,更不是一場商業演出,其政治影響也許會媲美當年的中美“乒乓外交”,因此,期待此文化盛事的西方傳媒,早已在推廣“交響樂外交”這個新詞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