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公報:歐美情況不堪問 中國引擎增壓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17 11:00:20  


  中評社香港12月17日電/《大公報》今天刊登社評指出,上周金融市場十分波動,轉變突然。美國聯儲局在周二減息四分之一厘,竟被市場認為無助緩解經濟困境,美股隨即大挫。其後美國等五國中央銀行聯手注資,乃“九一一”事件後首次合作,但仍未能減市場焦慮,結果全周道指下跌約百分之二。港股在外圍及中國內地宏調因素夾擊下亦大挫,恒指下跌約百分之四,國企指數跌得更多,達到百分之九。無疑,全球經濟環境正急劇轉差,其影響將十分廣泛而不會止於股市,確是令人關注。

  自十一月末起,國際金融市場狀況便有明顯惡化跡象。最嚴重的是信用緊縮有增無已,迫使各國央行不得不聯手出招。隨著年尾對資金需求的高峰到來,緊缺更形突出,如美元三個月拆息上升並高企於五厘水平,在減息及注資後竟未見明顯回落,反映資金短缺嚴重,且救急手段亦效果不彰。當然這也不能說是全屬意外,資金緊缺非因無錢,全球流動性充斥的狀況未變,只是投資者在次按危機爆發後,已如驚弓之鳥,不敢貿然投入金融資產免招虧損。減息注資並不能改善風險迴避問題,故非治本之道,但令人不安者是,看來治標亦沒有成功。

  社評說,今後聯儲局及歐洲各國央行的處境會更困難,既感江郎才盡,還將進退維谷。最近美國數據顯示,一方面樓市及消費信心等持續走軟,明年出現衰退的機率上升(如格老稱已由原先的三成提高至五成);另方面通脹亦在上升,十一月的消費物價指數同比升逾百分之四,核心通脹升幅亦超過預期,重要原因是美元的大幅貶值,令商品價格大升並形成輸入型通脹,據報入口價升幅已升至多年新高。這種滯脹新形勢,令聯儲局調息將面對更大的抉擇難度;不減息則市場不接受亦難救經濟(其實減了也難救經濟),但大減則美元受不了,通脹又飆升。總之,西方的金融、經濟正面臨多年少見的不明朗及悲觀前景。

  在這情況下,唯一的希望是出現“分離”效應(decoupling),即新興經濟體系保持發展強勢,而較少受到歐美經濟不景的負面影響。這樣不單可減輕全球經濟的收縮幅度,甚至可反過來緩解歐美的困局。希望中的希望是近年發展迅猛,GDP增長在一成以上的中國經濟。如果中國經濟能保持強勁,則其入口市場及資金外投等,可至少部分抵銷歐美經濟的失速。近年全球最大的增長引擎乃美國及中國,現在美國已不成了,故中國更要努力。

  社評表示,不幸者是,在這關鍵時刻,中國經濟的情況也出現了變數。為防止增長及通脹過高,當局加大了宏調收緊力度。特別是貨幣政策忽然從緊,採取了嚴厲的信貸規模行政指令控制,令十一月新增貸款銳降五成以上,銀行及企業資金全面告急。同時,出口在多重打擊下增幅亦回落,形成經濟“內外雙緊”的情況,加大了中國引擎轉冷的危險。這樣既令中國更難抗禦外來震盪,也令世界經濟前景陰影更濃。看來今後全球市場震盪難免,港人投資時亦務必小心,更多注意風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