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台灣是否有資格設立“主權基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30 08:32:43  


  中評社香港1月30日電╱國際間金融情勢動盪,美國的次級房貸風暴沒完沒了,法國興業銀行的天文數字弊案又在亂上加亂。現在全球的投資人無不愁眉苦臉,就連諸多已開發國家的財金首長也都憂心忡忡,在瑞士甫閉幕的全球經濟論壇留下了頗為悲觀的結論。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說,這樣的氣氛中,台灣當局躍躍欲試的“主權基金”是否仍蓄勢待發?從國際的金融情勢及島內的政經環境來看,我們建議政府審慎而為,不要又製造爛攤子交由納稅人埋單。

  “主權基金”此一近年來國際市場上的熱門話題,指的是主權國家經由國際收支盈餘等方式所累積的公共財富,設立由政府控制支配的基金,在國際間從事投資行為。台灣民眾較熟知的例子如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公司,對台灣的投資標的一度傳出有意併購彰銀,曾引發話題。淡馬錫資產超過一千億美元,它最近的另一驚人手筆是巨額投資於美林銀行紓困。此外,如阿布達比投資局取得花旗銀行部分股權,沙烏地阿拉伯成立九千億美元的主權基金,而中國大陸新成立的外匯基金中國投資公司亦有兩千億美元的規模。這些以中東產油國和亞洲新興經濟國家為主力的主權基金,總規模預估已近三兆美元,且成長迅速,成為國際間的資金巨獸,尤其又頗有幾分藉銀彈擴張經濟“主權”的意味;西方資本市場對此資金洪流不無“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複雜情結。

  在這一波全球性的金融脫序及景氣低迷氣氛中,美、歐均遭到次貸風暴的負面衝擊;受利於油價暴漲的產油國,和亟欲試探能否與美國景氣“脫鉤”的新興經濟體,則各有打算。主權基金乘此潮流攻城掠地,在連動性極高的全球金融市場中顯現各國微妙的實力消長。此間台當局也有不能落後於此一潮流的“覺悟”,“經建會”在去年底釋出了籌劃設立“台灣國際開發公司”的訊息,初步規劃二十億台幣的資本額,由“行政院國發基金”出資百分之四十,民股占百分之六十。

  社論說,此一消息傳出,褒貶互見。一月二十二日的全球股災,使得前一陣子出手猛烈的主權基金也受傷慘重,足徵資金巨獸並非無往不利,引起很多投資機構的戒慎恐懼。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台灣本身設立“主權基金”的客觀條件和主觀心態。政府主導的台灣國際開發公司規模不到一億美元,丟到國際資本洪流中激不起漣漪,此其一。更糟糕在於官股占百分之四十,使政府成為最大股東卻又不過半,是否意在規避“立法院”監督?這是政府多年來經營各種公營機構“有權無責”的標準模式,想操控時就動用官股,想卸責時就以民股為擋箭牌;果真如此,則誠屬其心可誅。

  政府如果在這種心態下設立投資基金,稱“主權”又不知主權在誰;若論國際投資,目前已有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運作,在政府多起金援或謂“貸款”友邦的計劃中都已扮演相當角色;若論操作政府基金,則目前改稱“國發基金”的“行政院開發基金”,長期以來不時被輿論質疑操作績效、是否護盤等問題。政府如果打算在這些現有機制之外另立投資基金,要如何保證運作的透明度和專業獨立性?要如何保護名為政府基金、實為納稅人血汗錢的使用效率?要如何免於公器私用?要如何確保有效監理?這些問題,若沒有清楚明確的答案,則誰人敢妄自奢談設立什麼“主權基金”!

  社論認為,主權基金橫掃國際,我們一方面主張台灣不能自外於全球化市場;另方面卻也對於凡政府主控的金融機制能否確切遵守國際專業準則,有點不敢放心。前“財政部次長”陳沖具名為文討論此一議題,亦是諄諄提醒主權基金須符合專業運作規則的重要性,明言“不必閉門弄個奇形怪狀的台式基金,徒留島內外話柄”。信哉斯言。


    相關專題: 經濟評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