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解放軍夥食標准揭秘:開始注重營養型保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24 16:28:58  


品種多樣的早餐副食供應。
南海艦隊某部官兵在寬敞明亮的餐廳內用餐。
基層連隊大都設有戰士生日餐桌,爲每一個戰士過生日。
  于民,謂之“以食爲天”;于兵,則謂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軍在戰爭年代給養嚴重匱乏,新中國成立後實現“溫飽型”,進入21世紀直至今日達到“營養型”,一步一個台階。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10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强,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關懷下,軍隊夥食標准不斷提高,軍人的盤中餐愈加豐富科學。“吃”爲軍隊全面建設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了堅强有力的保障,“吃”爲部隊戰鬥力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由此,我們可以更加真切而深刻地領會“富國”才能“强兵”的真正含義。

  ——編 者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師行糧從,軍需最要”。這些古往今來的軍事觀點,充分體現軍隊給養保障的要義。我軍80年的給養保障曆程,曆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曆史時期。戰爭年代,在生活條件極爲艱苦的條件下,給養保障任務極其艱苦繁重,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克服種種困難,爲部隊架起生命的補給綫,取得了革命戰爭的勝利。新中國建立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迅速發展和國力的不斷增强,給養保障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給養保障方法手段、供應管理水平、部隊夥食質量等都發生了質的飛躍,爲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履行新使命,提高部隊戰鬥力,提供了堅强有力的保證。

  飲食的變遷——從5分錢夥食費到科學夥食標准體系

  我軍的夥食標准,是部隊“吃”的質量水平的具體反映。夥食標准的高低,直接反映部隊給養供給水平的高低和部隊夥食質量的高低。紅軍時期,各地紅軍自籌經費和糧秣,自行解决供應,沒有統一的夥食標准。當時井岡山根據地的紅四軍,實行每人每天5分錢的油鹽菜柴金(即夥食費),從軍長到夥夫,除糧食外一律吃5分錢夥食。

  新中國建立後,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和軍隊建設的發展,夥食標准從分散走向統一,從繁雜走向規範。夥食費從一天5分錢,到陸勤人員基本夥食費每人每天11元至20元、海勤人員每人每天23元至30元、空勤人員每人每天39元至48元,形成了有“軍人營養素供給量標准”、“食物定量標准”和“夥食費標准”構成的夥食標准體系。從5分錢安排夥食,到早餐一個鶏蛋和一杯牛奶、中晚餐有水果,食物品種多樣化,食物構成營養化,食物烹調科學化。我軍的夥食保障曆經了戰爭年代的“飲食不足”,逐步到“溫飽型”,再到“營養型”的發展過程。

  ——從“紅米飯南瓜湯”、“瓜菜代”到科學膳食

  毛澤東率領部隊在井岡山地區打游擊期間,群衆吃什麽,部隊就吃什麽,當地出産紅糙米和南瓜,部隊基本上就吃這兩樣東西。有一段時間,甚至僅以南瓜充饑,用沒有油鹽的野菜佐餐。當時戰士中流傳著一首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在抗日戰爭的反“掃蕩”鬥爭中,根據地政府難以正常供應,部隊實行村自爲戰、各自爲戰的辦法,給養實施分散保障。主力部隊曾一度吃黑豆,挖野菜,缺鹽巴,少營養。爲了克服困難,部隊把黑豆做成豆腐配野菜吃,到敵占區武裝掩護采購食鹽,發動群衆制小鹽。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部隊夥食質量以落實軍委提出的“斤半加四兩”爲標志,即除糧食外,保證部隊每人每天達到一斤半蔬菜、一兩肉、一兩禽魚蛋、一兩豆制品、一兩植物油的食物定量。這是適應當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軍隊建設需要而實行的一種“標准加補助型”的膳食結構。

  2000年,我軍大幅度調整了食物定量標准,優化食物結構,增加動物性食物品種和數量。如一類灶動物性食品由每人每天150克提高到280克,動物類品種由4至5種增加到8至10種。降低糧食定量,由每人每天800克下降爲750克,增加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品種,從而保證了食物定量的綜合營養素供給量由81%提高到93%。

  進入新世紀,新軍事變革對軍隊提出新的要求,軍人特殊營養需求更加突出,軍隊夥食向“營養型”發展成爲必然。如今,部隊已經逐步從憑經驗訂食譜到“電子營養師”科學制定營養食譜,等級厨師走進連隊食堂,營養配餐員也將成爲部隊生活保障的新崗位,部隊餐桌上由兩菜一湯,到三菜一湯、四菜一湯、六菜一湯乃至自助餐。時代的要求,軍隊的建設,正在推動著部隊餐桌上的“營養革命”向前發展。

  ——從“一口炒面一口雪”到系列化、營養化的軍用食品

  行軍打仗,便于機動,能吃上熱食,吃上營養可口的軍用食品,是部隊官兵所企盼的。在革命戰爭年代,我軍沒有制式軍用食品,只能“背著米袋急行軍,啃著幹糧、大餅上戰場”。抗日戰爭時期,部隊作戰時主要供應便于携帶的炒面、幹糧。解放戰爭中,在人民群衆的支持下,有了煎餅、饅頭等軍用食品。抗美援朝期間,爲解决志願軍每月450萬公斤炒面的急需,周恩來總理指示政務院向東北、華北和中南各省市布置炒面供應任務,還在百忙中親自和機關的同志一起動手炒炒面,從而出現了後方“男女老少齊動手,家家戶戶炒炒面”的動人場面。

  新中國建立後,我軍開始研究軍用食品。1951年將傳統食品面條制成方便面,成爲中國“第一代快餐”食品。繼而研制出壓縮幹糧,在朝鮮戰場上代替了炒面。

  20世紀80年代,我軍形成了“三主”、“三副”的配套軍用食品。“三主”包括761壓縮幹糧、脫水米飯和脫水面條,“三副”包括午餐肉罐頭、葷炒什錦罐頭和醬爆肉丁罐頭。

  1992年研制出陸勤系列野戰食品,包括普通單兵、特種單兵食品,普通、特種集體食品,初步建立了陸勤野戰食品系列。幷研制了適應部隊不同軍事任務和不同環境條件下保障的軍用食品,如高原山地作戰食品、兩栖作戰食品、艦艇救生食品、飛行救生食品、通用救生食品、飛行遠航食品等。(撰文/軍事經濟學院軍需給養系主任、教授:蘇喜生 來源:解放軍畫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