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選情民調玄機多 判讀有竅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03 09:25:21  


   中評社香港3月3日電/“選情民調”向來是各界研判選舉結果的重要參考依據,不過面對五花八門的民調結果,民眾判讀宜謹慎,切不可將之視為選舉結果預測,更不是各陣營的最終得票率。

  選情民調 不等於選舉預測

  聯合報報道,所謂“選情民調”,是指以符合社會科學準則的調查研究方法,訪查選民的投票意向。民調數字忠實呈現“調查當時”民眾的投票意願及傾向,最基本的題目包括會不會投票、打算支持那組候選人。

  一般來說,媒體公布的調查數字多屬此種,最大特色是有一定比率回答“還沒有決定”的“未表態”選民。

  當然,未表態並不代表選民心中沒有屬意人選;即便選民調查當時表態挺某位候選人,也不見得說了真話或必然是鐵票。

  面對選民不願意在調查中坦承投票意向,調查機構及學界並非毫無解決方案。

  從技術面來說,調查機構可以透過其他題目旁敲側擊受訪者的意見反應,用以預測未表態選民的可能投票傾向。

  這種運用選情民調蒐集的其他資料,透過設定推估規則或統計模型,重新分析表態與未表態民眾的可能落點,並對於候選人最終得票做預估,就是“選舉預測”。

  媒體公布 多是選情民調

  臺灣媒體公布多半是“選情民調”而非“選舉預測”。不過,由於民眾長久以來不察“選情民調”與“選舉預測”不同,假定聲勢領先者必然勝選,若開票結果與民調領先者不同就說“民調不準”。 

  事實上,選情民調中的“未表態率”,正是讓選舉結果存在翻盤可能的最主要因素,當不願意表態、不說真話及尚未下定決心的人越多,選情民調就需要更多專業解讀。

  預測應否公布 並無共識

  既然選情民調的“表態支持率”不等於選舉預測,甚至可能與實際選舉結果相反,那媒體公布選情民調數字時,是否應進一步公布選舉得票率的預估結果?對此,媒體及學界並無共識。

  遠見雜誌民意調查中心自去年以來公布的大選結果數據,都是“選舉預測”結果,在各媒體中獨樹一格。

  遠見民意調查中心主任戴立安認為,媒體只公布表態支持率,非常可能使讀者與媒體“名嘴”產生誤解,直接公布得票推估的結果,反而可避免民調遭誤用。

  台大教授洪永泰也認為,干擾民調“支持率”的因素相當多,從而降低了表態支持率的參考價值,他主張,媒體應該發布經過專業處理過的數字,只有篩選過濾會去投票的民眾,並分析未表態選民的流向,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對此,東吳大學政治系徐永明教授則有不同看法。

  徐永明認為,從新聞專業角度來看,媒體任務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報導目前發生的事,因此不需要做選舉預測。不過他也強調,由於表態支持率跟實際選舉結果常有重大差距,因此媒體公布數字時,不僅要避免誇大支持率差距,也有責任說明選情民調不是預測選舉,以免誤導大眾。

  選前十天 預測最大變數 

  中山大學教授廖達琪則認為,媒體該不該公布“選舉預測”結果,涉及公布風險評估。

  選前十天是民調“禁制期”,各調查機構無法在此期間公布民調,也就是說,民眾最後看到的預測數字至少都是投票十天前公布的。不過,選前十天,選戰正熱,難保不會發生改變選情的重大事件,因此民調禁制期前公布的預測數字,還是可能與選舉結果產生落差。

  再者,由於海內外學術與實務界並無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預測方法。在推估方法及推估依據都是“各顯神通”的情形下,公布預測結果難保不會被批評流於主觀、黑箱作業、企圖操弄選情,造成更大誤解。因此,媒體公布選舉預測結果當然應該謹慎。

  民調預測輸贏 時機太早

  總之,“總統”大選進入倒數計時,民調也即將進入封關期,且讓我們平心靜氣看民調,將民調數字高低變化,當作是雙方陣營聲勢變化的參考即可。

  別忘了,現在公布的民調或是選舉預測結果,都是選前廿天甚或更早做的,剩下的十九天,已經決定的人,未必繼續誓死效忠,現在談輸贏,還早。 


    相關專題: 臺灣322大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