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執政8年 民進黨確實是消耗人才的政黨(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28 18:25:43  


自第十、第十一任黨主席以來,扁謝蘇游接任黨主席就像走馬燈,不停更換。(資料圖)
 
第十、第十一任黨主席:

陳水扁(兼任,任期:2002年7月-2004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曾任“立法委員”、台北市市長,連任二屆“總統”) 

  陳水扁於2002年7月14日接任民進黨黨主席,引來了一陣批評聲浪,認為是違背了建黨之初反民進黨時提出的理念:黨、政、軍的分離,並批評成為陳水扁的“一言堂”,開民主倒車,對於外界諸多的質疑,民進黨解釋這是“黨政同步”並非“黨國不分”。

  據悉,此案是由當時的黨主席謝長廷所提出,其理由是讓執政後的民進黨黨、政責任合一,“讓阿扁好做事”。 

蘇貞昌(補選,任期:2005年1月-2005年12月,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曾任“立委”、台北縣縣長、“總統府”秘書長與“行政院長”)

  2005年1月30日民進黨內補選黨主席,蘇貞昌在只有一個候選人的情況下,以99.71%的得票率,順利當選第十一任黨主席,並於同年2月15日正式就任。受陳水扁家人及親信弊案連連的影響,民進黨於2005年12月3日的“縣市長三合一選舉”大敗,民進黨僅取得六縣市長席次,黨主席蘇貞昌承認是“重大的挫敗”,依黨內慣例辭去黨主席職務。他強調,此選舉結果是台灣人民給民進黨的警訊,民進黨必須虛心接受,謙卑面對、誠實檢討、勇敢改革。
 
游錫堃(補選,任期:2006年1月-2007年9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總統府”秘書長、“行政院院長”)

  2005年12月,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因“縣市長三合一選舉”敗選而辭職以示負責。游錫堃宣佈辭去“總統府秘書長”,參選補選的民進黨主席。2006年1月15日,民進黨第十一屆第二次主席補選結果揭曉,游錫堃以25397票壓倒蔡同榮的16846票和翁金珠的4406票,當選民進黨主席。

  2007年9月21日,游錫堃因“首長特別費”爭議,而與馬英九、陳唐山、呂秀蓮一同遭到“最高檢察署”特偵組起訴,宣佈辭去黨主席一職。

陳水扁(兼任,任期:2007年10月-2008年1月,第二次就任)

  2007年10月17日,陳水扁宣誓就任民進黨主席,強調黨主席有三大任務:一、(2008年)明年“立委”選舉至少贏五十席,然後“立法院”過半;二、送民進黨“正副總統參選人”謝長廷、蘇貞昌進“總統府”;三、讓討黨產與台灣“加入”聯合國“公投”過關。

  2008年1月12日,台灣“立委”選舉揭曉,國民黨取得81席,聯合泛藍共佔86席,佔全部113議席的四分之三;民進黨僅得27席,敗得潰不成軍,在一些具指標意義的地區例如台北市,綠營更全軍覆沒。身兼民進黨主席的陳水扁隨即宣布辭職,12日晚陳水扁強調,“我願意也應該要負起最大的責任,因此,即日起辭掉黨主席職務,以示負責。” 

謝長廷(代理主席,2008年1月-2008年3月26日,第二次就任) 

  民進黨在第七屆“立委”選舉中慘敗,黨主席陳水扁請辭負責,由當時的“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接任黨主席。謝長廷1月13日表示,這次“總統”大選他負完全責任,若大選失敗,他就退出政壇。

  2008年3月22日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慘敗,民進黨主席謝長廷在3月26日下午出席民進黨中常會,正式宣佈辭去主席職務,並發表講話,對即將在野的民進黨憂心忡忡,他提出四個建議救黨。第一,檢討黨的定位。應該體認到民進黨將成爲一無所有的在野黨,執政黨只有一個,但在野黨可以有很多個,人民沒有義務一定要支持民進黨,如果無徹底的改革,可能泡沫化;民進黨要與國民黨有所區隔,未來民進黨將不再壟斷“本土”或“臺灣”,而是要與更多的本土政黨來競爭進步性。 

  第二,號召年輕人入黨。如失去年輕人,黨就無希望;民進黨有40多萬黨員,這次選舉獲得544多萬票,許多人默默支持民進黨理念價值,如何注入新血,黨才有生命力,年輕人有高度理想性,而黨要有高度的改革決心,讓年輕人參與黨的改革、決策,決定黨的未來。要不讓年輕人失望,黨就要有高度的改革決心。 

  第三,召開臨時黨代表大會。讓改革的聲音大鳴大放,修改黨章及黨職人員辦法,讓新加入的黨員在五月份的黨主席選舉中有投票權。唯有徹底改變黨的結構,否則民進黨將留在過去,未來甚至被人民淘汰。第四,扮演好監督和制衡的角色,監督制衡國民黨的保守體制。

  競逐大位失敗的民進黨主席謝長廷在3月28日下午在民進黨黨中央召開記者會表示,決定將繼續留任到五月二十五日,希望屆時可以交棒給新的黨主席。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臺灣322大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