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北京專家:馬英九大勝 開啟兩岸“希望之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11 10:01:50  


  中評社香港4月11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中國社科院亞太所研究員程畢凡的評論文章指出,“九二共識”是求同存異靈活務實的大手筆,使兩岸在相互交往中避開了主權問題上的糾纏。但在國際活動中,有時仍難以避免出現摩擦與衝突。兩岸領導人還需在對等共贏相互照顧的原則下,構思出一個新的架構,以便加深合作共同發展,減少和消除摩擦,逐步走向和平統一。 

  馬英九大勝謝長廷,國民黨奪回政權,力主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開談判,這使兩岸關係出現大轉機,開啟了“希望之窗”。誠如國民黨大陸委員會主委張榮恭所言,“九二共識”是上世紀90年代初海協會和海基會經過艱苦努力才找到的一種刻意“戰略模糊”的妥協性“共識”。雙方都承認“一中原則”,但保留對“一中”內涵的不同解釋。 

  本土化不等於“台獨” 

  文章說,這是一種求同存異靈活務實的大手筆。使兩岸在相互交往中避開了主權問題上的糾纏。但是,不可否認,在國際活動中,有時仍難以避免會出現摩擦與衝突,甚至釀成危機。這表明“九二共識”只是一種過渡的方案。兩岸領導人還需在對等共贏相互照顧的原則下,構思出一個新的架構,以便加深合作共同發展,減少和消除摩擦,逐步走向和平統一。 

 不可否認,經過李登輝在當政時的操弄和接下來陳水扁八年的刻意玩弄“統獨”議題,撕裂族群,島內本土意識已大為加強。馬英九此次大勝,部分原因也在於他跟隨了這股本土化浪潮。但是,本土化並不等於“台獨化”。馬英九打的是“九二共識”牌,“九二共識”本質上是維持現狀,亦即“不統,不獨,不武”。選舉的結果表明,多數台灣民眾是認同這條路線的。 

  兩岸都優先拚經濟 

  文章指出,有論者認為,馬英九從其政治理念出發,必定對大陸在政治上採取硬的一手。但筆者認為,這充其量只是一種姿態而已。現在民眾和企業界對馬英九的期望值很高。他首先必須把陳水扁留下的經濟爛攤子收拾好,拿出成績單樹立威信穩定政局。在開放三通和恢復海協海基兩會對話當中,他絕不敢“政治掛帥”設置障礙。他要求大陸撤走對台導彈,但也不可能將之作為兩會復談的前提。否則,不要說大陸,連美國都會反對。處理兩岸之間相互敵對的軍事部署問題(包括雙方導彈的針對性部署)自然應包括在更廣泛的建立軍事互信的的協定之內。這理應在談判中解決。 

  從大陸方面來看,對台政策已越來越成熟。和平統一仍是基本國策,但“風物長宜放眼量”,並沒有統一的時間表。對大陸來說,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消除敵意,構建和平共處合作發展的架構,這就為大陸謀求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所必需的和平環境搬走了一顆危險的定時炸彈。同時大大加強大陸在外交以及國際大戰略中的主動地位。 

  兩岸關係中解決難度最大的問題,是馬英九提出的台灣的“活路模式”即如何給予台灣足夠的“國際空間”問題。應該說,凡是不須以主權國家身份參加的國際組織與機構,台灣都不難謀求一席之地,例如世界貿易組織和APEC。但要加入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以及向主權國家派駐使節,在目前狀況下,大陸若不反對就等於承認“兩國論”了。對此,未來的台灣當局應該給予理解。去年6月馬英九在對媒體的談話中,講過一段很值得重視與探討的話。他說,“台灣應設法與大陸溝通,並與其他友好國家協調合作,以發展出一套各方可以接受的方式來接納台灣成為國際組織會員”。還表示,“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的名稱是可以有彈性的,‘中華民國’,‘台灣’或是‘中華台北’都是可能的選項”。 

  “兩岸共同市場”作用可超越經濟 

  文章表示,聯繫到蕭萬長倡導的“兩岸共同市場”,筆者認為如果能把這一設想結合馬英九的上述思路,處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就會變得較容易。特別值得指出的是,05年胡錦濤與連戰會見時達成的共識中,就有兩岸經貿合作要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這一條。 

  蕭萬長說,他構思兩岸共同市場是受到歐洲共同市場的啟發。但他又強調兩岸共同市場是“理念,願望與遠期目標”,“要循序漸進——歐洲過了50多年才有今天的歐盟”。這就有點把最高發展層次的一體化組織歐盟同歐洲共同市場混為一談了。實際情況是,歐洲經濟共同體(亦稱歐洲共同市場)是根據《羅馬條約》早在1957年就已建立,第二年便開始運作。當時它近期的目標還是“取消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而完全取消共同體內部關稅直到1968年才大體完成。有關吸取歐洲經濟共同體經驗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問題,有以下幾點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員都是主權獨立國家,兩岸共同市場不可能照搬。務實的做法應是兩岸各自以對等的獨立經濟實體身份作為成員。這就是世貿組織的模式。世貿組織的成員叫做“締約方”而不是“締約國”。凡是獨立關稅區(如香港、澳門)都可以成為世貿組織成員。這種處理方式既可消除大陸對“兩國論”的擔憂,又滿足了台灣的對等地位與主體性的訴求。 

  二,可以先搭“架子”後充實。參照歐洲的做法,兩岸完全可以一步到位先把“兩岸共同市場”架子搭起來。從目前兩岸經貿關係的密切程度或一體化水平來看,完全可以盡早就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問題進行磋商。大陸早已同東盟國家和韓國商談建立雙邊自貿區,兩岸之間有何不可?而從歐洲經驗看,經由自貿區升格為“共同市場”或“經濟共同體”應是順理成章的事。 

  三,不要忘記,歐洲從“煤鋼共同體”做起的經濟一體化,最初其首要出發點是控制戰略物資以防止戰爭再起,其次才是促進經濟共同發展。有鑒於此,“取經”構思“兩岸共同市場”,何不把解決兩岸政治癥結結合起來考慮?我們當然還可以放開思路,抓住適當時機,把香港、澳門也邀請進來,擴大成立為“中華經濟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可以在許多國際機構和國家派駐使節。循例也可考慮台灣在“中華經濟共同體”名義下,加入許多國際組織以及向一些國家派駐使節。這就極大地擴展了台灣的“國際空間”,消除了兩岸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大障礙,並逐步走向和平統一。


    相關專題: 博鰲論壇 胡蕭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