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皇甫平評西方抵制奧運:不畏浮雲遮望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30 11:52:04  


   
  我對這些天來聚集在一些城市“家樂福”集會抗議的中國年輕人們表示理解,但對他們抵制行爲幷不贊同。中國已經是WTO成員國,號召抵制外國商品和商家,不是一個聰明的舉動。我們要警惕狹隘民族主義和民粹思想對年輕人的影響,政府也需要采取措施防止中國投資環境的滑坡。不過,我也要提請西方社會理解和尊重中國人民歷史悲情的鬱結,以及部分西方媒體在這次奧運火炬傳遞中對中國拙劣貶抑所引起的反彈。有作用力就必然有反作用力,值得西方社會認真反思。
  
  許多中國年輕人不能原諒西方一些媒體和NGO,因爲它們對拉薩和其他藏族聚居區騷亂的事實真相,對漢藏之間豐富複雜的民族關係,做出了主觀的剪裁和片面的解讀。在拉薩“3·14”騷亂中,明明是漢人受到少數激進暴力藏人的打砸搶,他們却把藏人說成是大規模受害者;明明是中央政府拋金撒銀支持西藏發展,引進內地人才,資助基礎教育,普及現代科技,修建進藏鐵路,種種努力雖有不盡完美之處,但統統被說成處心積慮毀滅西藏固有文化,這不是缺少起碼的公平與公正嗎?難道西方人希望我們的藏族永遠生活在交通落後、信息閉塞、以狩獵和采集爲生的社會,以一個民族的時光停滯爲代價,才能滿足西方人對雪山聖域的唯美欣賞?
  
  許多中國年輕人不能原諒西方一些媒體和NGO,因爲它們對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迎接奧運會的熱情,也極盡譏諷。在奧運會的組織細節上,我們極盡地主之誼,雖然對國際慣例運用起來還有點生疏、笨拙,經常好心辦傻事,但畢竟代表著中國人民與世界文明主動對接的嘗試,其中包括與西方文化的對話。但我們的誠意與種種努力,却像奧運火炬傳遞一樣遭遇一些西方人士的圍追堵截,這不寬容,更屬不智。

我們也要警惕對外的不寬容
  
  在抗議西方文化霸權、抵禦可能存在的政治圖謀之時,我們也要反躬自問。奧運會與WTO一樣,既幫助中國分享人類普世文明的紅利,同時也體現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要求,而非中國一己之意志。世界上沒有免費搭載的國際體系便車。奧林匹克精神强調對文化差异的容忍和超越,大家以世界公民的胸懷,去認識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學會在多元的環境下和諧相處。中西方之間的文化隔閡之墻,需要從中西方兩面來拆。我們自身的做事方式,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方式、表達方式,有什麽需要改進的地方?
  
  中國也曾有過對外的不寬容。1972年,應周恩來總理邀請,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來華拍攝紀錄片《中國》。由於安東尼奧尼回避了“文革”中甚囂塵上的政治說教,把鏡頭對准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狀態,遭到嚴厲指責。《人民日報》奉命發表評論員文章《惡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給《中國》扣上“反華影片”的大帽子。直到江青垮台後,才在外交部一個文件中承認此事“强加於人,給外國人以不良影響”。中國文化部長訪意時,特地登門向安東尼奧尼道歉。
  
  對於率先睜眼看世界的自己人,中國近代史上也曾發生過令人痛心的誤解和排斥。中國第一個外交官郭嵩燾,在擔任駐英法公使期間,被滿朝士大夫參劾爲“漢奸貳臣”,著作《使西紀程》書版被毀,郭托病辭職後,回到家鄉,家門口被鄉紳糊上詆毀謾駡的大字報。
  
  今天,我們在向西方堅定而强有力表達中國的國家利益、民族尊嚴時,也需要保持和養成一種多元包容的文化心態。我們需要理性地表達自身立場,幷慎重對待與己不同的聲音。殘疾人火炬手金晶在巴黎用身體保護聖火時,我們可以高聲贊美她;當她反對抵制“家樂福”時,更不能反目成仇。我們有充分的正當性,向一部分西方媒體的失實報道和惡意評論提出嚴正抗議,西方媒體對中國現實的“有色眼鏡”“刻板印象”還會長期存在,需要我們長期地溝通,包括做出解釋、提出反批評,幷坦然接受另一種文化的審視。在西方信奉資訊公開和言論自由的文化環境中,惡意和敵意的報道只是其中的一種聲音,我們可以表達不滿,但不能指望其徹底消失。
  
  在多元的輿論環境中,新聞報道對各方意見的反映大體上還是均衡的。我們需要的,只是設法增加中國立場的感染力。新聞報道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於資訊封閉和文化隔閡導致的報道失實,會在事態的持續發展、後續報道中得到補充和糾正。一個奧運會在即的國家,不宜因爲某些失實和惡意報道,導致民衆對外國主流媒體的大規模敵視。因爲主流媒體的背後,可能是所在國相當一部分民意。民意與民意的分歧,只能靠對話來解决。
  
  加劇中西方文化隔閡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西方之間的資訊落差。我們要繼續提高中國內部的資訊透明度,更要高度尊重中國人民的知情權。遇到突發事件、群體性事件,涉及民族關係、宗教問題,都要及時報道,坦誠透明,新聞公開,天不會塌下來。我們不能指望通過國內那一套行之有效的媒體管制達到期待的對外宣傳效果,必須學會在多元化的聲音中進行媒體公關,包括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在拉薩“3·14”騷亂時惟一留在現場的英國《經濟學人》雜志駐北京記者詹姆斯·邁爾斯發回的報道,恰恰證明了西藏自治區政府新聞發布的真實性——警方在騷亂現場相當克制。這說明外國記者幷非都有政治偏見,更不都是敵對分子。
  
  中國需要社會穩定,公權力需要適當的權威來維持社會秩序,但公權力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放到陽光下運行。透明和開放是度過危機最好的方式。我很贊同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蔡名照在拉薩騷亂後對路透社的表態:中國政府不會因外界的指責而動怒,也不會封鎖運動員撰寫的有負面評價內容的博客,希望奧運會成爲全世界記者用不同的視角看中國的一個契機。
  
  我們應當看得更清楚,成功舉辦奧運會除經濟實力、體育實力外,很重要的是要有政治、文化、社會、人民素質等軟實力。僅靠經濟起飛、體育金牌就顧盼自雄,技壓天下,那只是自我陶醉、自損形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