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軍打造現實版鋼鐵俠 計劃明年走上戰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1 09:25:09  


現實版本鋼鐵俠目前還不具備携帶武器能力。(資料圖)
  與漫畫中鋼鐵俠相差無幾 

  近年來,美國的機械盔甲研發可謂進展迅速。它是美國人史蒂夫·杰考森和其他工程師們,在一家名爲“一人概念工廠”的機器人技術公司研發而成的。這家公司由史蒂夫始創于1983年,最近剛被軍工巨頭雷聲公司收購。影片《鋼鐵俠》講述了一個名叫托尼·斯塔克的多産發明家,制造出一套可以賦予他超凡力量的神奇戰甲。40多年來,鋼鐵俠的形象在漫畫中層出不窮,但好萊塢却第一次以此爲題材拍攝影片。

  當然,這是個票房創收的絕佳選擇,因爲對于我們這個充斥著新發明的世紀來說,鋼鐵俠作爲純粹工程學的産物,是個極完美的大衆偶像。這一形象的出現,也使制造機械盔甲不再是虛幻的夢想。 

  在過去的7年間,一些工程師始終幻想運用機械原理增强士兵實彈負荷,以及防禦輕火力打擊等能力。在美國國防部防禦遠景研究規劃局(Darpa,音譯爲“達帕”)數百萬美元基金的資助下,史蒂夫和其他工程師們,開始將人造肌與控制系統有機結合幷應用在機械盔甲上,這身鐵甲或許很快就能配發到士兵、消防員的手中。雖然鐵甲的動力來源等重大問題依然存在,但“一人概念工廠”所設計的機械盔甲,就是一套與穿著者結合得天衣無縫的超能全身鐵甲,連鋼鐵俠漫畫的設計者都認爲,現實世界中的這身鐵甲都可以與他們的科幻漫畫媲美了。漫畫的主要插圖畫家兼該片顧問阿迪·格蘭諾夫在觀看了運動鐵甲的剪輯後大爲震驚,“我知道這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奮鬥的目標,但我沒想到這個目標距我們如此之近”。他又補充道,“這種機械盔甲除了不具備飛行和携帶武器的功能外,其他已完全是鋼鐵俠了”。 

  靈感來自漫畫超級英雄 

  如果你想解開任何一個可與漫畫幻想參照對比的機械盔甲的技術之謎,就應該到這些漫畫設計産生的地方去看一看——美國曼哈頓馬維爾總部。在那里,“鋼鐵俠”漫畫的編輯湯姆·布萊沃特對漫畫主人公托尼·斯塔克做出了這樣的概括:麻省理工學院的高才生、絕頂聰明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百萬富翁的繼承者、好色嗜酒的花花公子。雖然關于他如何成爲鋼鐵俠這個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但電影故事情節的基本主綫仍然保持了原樣:一群壞人將托尼綁架,幷强迫他爲其制造出一種殺人武器,結果托尼偷偷造出了一身神奇盔甲。在成功脫逃後,他從此不斷改進盔甲、幷修身自好,最終托尼從一個幼稚但却聰明的人,變成了一個真正的超級英雄。 

  1963年,當“鋼鐵俠”這個漫畫人物出現的時候,神奇盔甲在軍界還僅僅是停留在紙面上的一個概念而已。當年,美國陸軍研究員塞治·贊如尼發表了一篇報告,其中描述了關于可穿著機械盔甲的構想,他提出這種機械將使穿著的人具有巨大能量,但由于當時的科技不能提供必需的支持,加上當時對超級鐵甲的探索幷不爲世人重視,因此他的這一想法被迫流産。2000年,達帕開始了名爲“增强人體機能的機械盔甲”(EHPA)規劃,這一規劃曆時7年、耗資7500萬美元。從那開始,機械盔甲的極少數支持者才認爲相關技術可以滿足要求了。 

  杰考森·奧布塞克曾任陸軍上校,現任美國馬薩諸塞州納緹克發展與工程中心人體系統結合部門主管,從1995年開始便力主推動軍用鐵甲的研究。他說,隨著傳感器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多、微處理器越來越快,他認爲可穿著機械盔甲應該能制造了。 

  然而,達帕的雄心壯志就如漫畫中所描繪的那樣:一身盔甲可使普通士兵拖動幾百磅(1磅約合0.45公斤)的重物,徒步行軍幾天不會感到疲勞,輕松使用平時兩個人才能操作的武器,背起一兩名傷員迅速撤出陣地。他們還需要使用這種盔甲携帶更多的武器,能使士兵們在面對敵人的炮火時刀槍不入,使他們跳得更高更遠。總之,他們需要真正的鋼鐵俠來打仗。 

  操作者感覺好像在渡水前行 

  達帕實施該計劃前曾咨詢過的一些專家認爲,這一設想幷不現實。“我咨詢過的半數專家認爲這簡直是宗教幻想,他們說這個計劃完全是在浪費時間、金錢和資源”,負責領導達帕早期計劃的康奈爾大學工程師加西亞說,“反對者說的話也不無道理,這確實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這種盔甲需要便携式動力系統,幷保持一整天不停的動力供給;需要小型有力的人造肌;需要綜合控制系統以約束其行動。另外,這種盔甲必須能够做到快速反應。 

  盔甲應成爲士兵的機械影子,它應領會幷幾乎同步模仿士兵的每一個動作,甚至士兵的一次緩慢行走都應産生一種拖動效果,使操作者感覺好像在渡水前行一樣。這種機械還需要在幾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內,通過盔甲上某種裝置感受到操作者的發力,隨後動力十足的微處理器將所有數據立即轉化到機械分支的各個方向上,這樣才能與身著盔甲的人保持同步。 

  所有這些問題解决後,還需演算出以一定的速度、靈活度、力度、持久度,將各個系統結合成爲一個機械體,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現實世界中的托尼·斯塔克。但實踐可能證明擔此重擔的人决不僅是一個高超的武器設計者,而是一個正在制造機器殺手的人。 

  計劃在明年走上戰場 

  2000年,“一人概念工廠”申請了一項達帕基金,作爲馬薩諸塞州納緹克發展與工程中心人體系統結合部門主管的杰考森,認爲他對該規劃中最初的一個重大難題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操作者如何與機械盔甲相互聯系幷發生作用。爲證實他直覺的正確性,杰考森邀請公司攝影師普里斯和他的女兒幫忙做了個小實驗。 

  實驗要求普里斯扮作機械盔甲,而他的女兒扮作操作員。她背靠著她的父親,脚趾踩在父親的脚趾上。隨後,他們手握著手,保持身體平衡,開始走步。普里斯的任務是與女兒的步調一致,雙脚保持在女兒雙脚的正下方。沒過幾分鐘,他們就可以同步前進了。他女兒做出的所有决定都高出一個層次:比如說以多快的速度行進、什麽時候轉彎等,而普里斯所做的僅僅是去模仿她,與她幷駕齊驅。 

  這一示範爲杰考森證明了,只要給出幾個接觸點——在這里就是手和脚,一部智能機械就能了解操作者下一步將要采取的行動,幷隨之做出反應。在已完工的機械盔甲的各項工作中,杰考森和他的團隊設計了結合緊密的促進器,改進了力量傳感器,發明了效率更高的液壓電子管,甚至爲機械裝置制造了鋁“脚”。 

  在此基礎上,2002年,首件機械盔甲問世,但却不具備動力裝置;2003年,爲增加機械盔甲的動能,薩考斯公司開始致力于研發液壓驅動促進器,以期發揮類似機械“肌肉”的作用;2005年,新研制的機械盔甲更加接近美國國防部防禦遠景研究規劃局(Darpa)的最初設想;2009年,美陸軍計劃開始對機械盔甲進行戰場實驗。(來源:中青在綫-青年參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