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解密“高手論劍” 透明面罩讓恐懼撲面而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8-12 09:53:14  


8月10日,義大利選手馬泰奧.塔利亞裏奧爾(左)在奧運會擊劍男子重劍個人決賽中戰勝法國選手法布裏斯.讓內,獲得冠軍。
  金屬劍道令步伐更輕盈 發射器替代“長尾巴”——— 在武俠小說中我們常常可以讀到這樣的段落,兩大高手決鬥,大俠甲眼露寒光虎視眈眈,隨後大俠乙怒目圓睜挺劍而上。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在現代擊劍賽場上,兩位劍客的眼神卻都“消失”了。直至透明面罩的出現,我們才重新領略到了劍客們淩厲的目光。

  ■面罩讓擊劍告別暴力 

  現代擊劍運動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當時的法律規定騎士必須身穿浮花織錦的外衣和鬥篷,下穿馬褲和長統襪才能進行擊劍,尤其當巴黎六名資格最老的劍師被册封為世襲貴族之後,擊劍成為了當時最時尚的一種活動。然而,這項高貴的運動卻一直沒有擺脫暴力的陰影。 

  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歐洲大陸盛行決鬥。一旦不能圓滿解決爭端,人們便往往采用決鬥的方式解決問題,兩人相約城郊,各執一劍生死相搏。以至於一段時間以後,人們忘卻了劍術的優雅,記住的只是決鬥的血流滿面。1776年法國著名的擊劍大師拉·布瓦西埃發明了金屬面罩,使擊劍從粗暴、流血、死亡的決鬥中解脫出來,進一步走向高雅之路。 

  ■擊劍進入“鐵幕時代” 

  金屬面罩的問世堪稱擊劍運動史上的裡程碑,但是普通輕細金屬絲的材質仍然略顯粗糙,以至於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982年擊劍世界錦標賽中,蘇聯花劍冠軍斯米爾洛夫不幸被擊穿面罩當場死亡,引起人們對防護面罩安全性能的進一步關注。 

  後期的擊劍面罩由直徑小於1毫米的高強度輕質鋼絲制成,總重量不超過2公斤,網眼小於2.1毫米,能够抗擊160公斤壓力不變形。另外相連的布質護頸要下伸到鎖骨,以保證運動員頭頸部的安全。但是這一層鐵紗不僅遮擋光綫影響運動員的視覺,而且使得本該瀟灑飄逸的劍客在觀衆眼中就像兩個笨頭笨腦的音箱。“鐵幕時代”的擊劍運動少了點眼神的交鋒,卻多了幾分神秘感。 

  ■透明面罩讓恐懼撲面而來 

  從2002年起,國際劍聯推薦使用透明面罩。其主要表面和舊面罩一樣仍為金屬網狀,只是眼鼻部位改用了像玻璃一樣透明而堅固的聚碳酸酯材料。雖然改善了采光效果,但是非平面的透明材料容易使運動員的視覺發生偏差,而且透明部分在選手呼氣時會產生霧氣阻礙視綫。另外,在佩劍比賽中頭部屬於有效部位,完全由金屬網覆蓋的舊面罩一旦觸劍立即連通電路顯示中劍。但新面罩正面的透明部分為不導電材料,所以不知不覺間加大了運動員們得分的難度。 

  但是在國際劍聯看來,透明面罩能讓人們在電視轉播中清楚看到運動員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當劍刺來時那種恐懼撲面而來的效果使得運動員們比以前更人性化。而且新面罩在中劍後還會亮起前額的小燈,這樣就提高了比賽的觀賞性。 

  手套 

  擊劍手套多為羊皮所制,手掌布滿了細格以達到防滑的效果。同時由於比賽中劍尖過熱,戴上手套還可以防止被對手的劍刺中導致受傷。在今年重劍南京站的比賽中,我國選手李娜就曾因為沒有戴手套,手指被對手的劍戳傷。 

  白色“防彈衣” 

  擊劍服為白色三件套(上衣、褲子、防護背心),均由防彈材料制成保證安全,可以抗80公斤的衝擊力。除此之外,運動員還要穿上防刺背心,女子運動員在上衣內還要穿一件由金屬或其他硬質材料制成的護胸。此外,花劍和佩劍運動員最外層還要穿一件為有效部位的金屬衣。 

  金屬劍道 

  現在的擊劍比賽一般都是在一條長14米、寬1.5~2.5米、高10~50厘米的劍道上進行的。劍道必須由金屬、金屬網或導電的材料制成,兩端之間的電阻不能大於5歐姆。在比賽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隊員們的劍有意無意地刺在劍道上,但是由於金屬地面和劍內地綫相接,因此裁判器不會發生反應。 

  本屆奧運會劍道為鋁合金制成,專門從法國進口。除了具有韌性、防滑的優點外,它們較雅典奧運會的劍道每米輕15公斤,只有20公斤(每米)重。運動員在上面訓練和比賽時移動步伐會更加輕盈,而劍道的拆卸安裝也更方便。正式比賽時,觀衆也不會被劍道上的反光所困擾,可以專心享受觀賽樂趣。


  擊劍鞋 

  擊劍鞋是專門為承受擊劍運動中巨大衝擊力而設計的,它的扁平外跟為擊劍選手在做前進、後退和突刺動作時提供穩定性。現在最新式的擊劍鞋後跟背面增加了一塊泡綿,以適應擊劍選手連續不斷的步法動作。與鞋底連接的鞋幫可以防止磨損,同時減輕了運動鞋的總體重量。 

  “長尾巴”漸漸消失 

  盡管拖綫盤能够讓電纜隨著運動員的進退而伸縮,但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畢竟會礙手礙腳,至少來自身後的拖累會讓運動員在競賽中分心。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這條“尾巴”開始消失。在佩劍比賽中,選手只需在身後佩戴一個香煙盒大小的發射器,就能將無綫信號傳輸到裁判台,這一技術已經延伸到花劍比賽中。 

  1934年布達佩斯舉行的歐洲錦標賽上,重劍比賽首次采用電子計分;1955年羅馬世界擊劍錦標賽和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上,花劍比賽的電子裁判系統正式登場;而佩劍的電子計分直到1985年法國世界杯賽才姗姗來遲。 

  花劍、重劍、佩劍比賽雖然電子計分系統的設計各有差異,但基本原理是一樣的。運動員的劍內有三根電綫,相當於火綫、零綫和地綫,通過手綫、身後電纜、拖綫盤,和裁判器之間連接成一個電流回路。每當一方以足够的壓力刺中另一方有效部位時,裁判器就以信號通知裁判員。這套裝置可以幫助裁判員進行分析判決。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蘇聯選手奧尼申科在五項全能的重劍比賽中私下將自己的劍進行“綫路改裝”,只要用小指按動劍柄上的“機關”便能隨心所欲遙控計分台,成為奧運擊劍史上最大的笑話。不過今天的電子計分系統經過多次改善,避免了此類情況的再度發生。(文章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專題: 2008年第29届(北京)奧運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