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黃昆輝:新聞交流 造福兩岸
--中評社高層訪問團與台聯黨主席黃昆輝訪談錄
http://www.CRNTT.com   2008-09-04 18:47:22


黃昆輝主席強調,兩岸新聞交流,有助彼此增進了解,化解敵意。
黃昆輝主席與中國評論通訊社高層訪問團全體成員合影。
  中評社訊╱題:新聞交流 造福兩岸--中評社高層訪問團與台聯黨主席黃昆輝訪談錄 鄭漢龍(香港),中評社記者
  
  不久前,台灣前“陸委會主委”、台聯黨主席黃昆輝在台聯中央黨部會見了中國評論通訊社高層訪問團,就兩岸的新聞交流和當前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深入交換意見,並親筆為中評社題字:“新聞交流,造福兩岸”。中評社高層訪問團成員包括社長兼總編輯郭偉峰、新聞總監俞雨霖、執行新聞總監林淑玲、執行副總編輯陳耀桂、副總編輯羅祥喜。
  
  兩岸新聞交流序幕的開啟
  
  郭偉峰:(一見面)您是我們的貴人呀!

  黃昆輝:真的嘛?怎麼講?

  郭偉峰:我一九九一年和新華社記者范麗青第一次來台灣、採訪閩獅漁號事件,就是您批准的,並從此開啟了兩岸新聞交流的序幕。

  黃昆輝:對,對,對。我當年四月出任陸委會主委,處理閩獅漁事件是我上任之後處理的最重要的事情。

  郭偉峰:我們知道,(當時開放大陸記者來台採訪閩獅漁事件)是您親自批准的,然後由馬英九特任副主委來宣佈。

  黃昆輝:那是兩岸本身的一個互動。那個時候,我們政府部門真的是在運作、訂定一些開放的辦法,想的都是怎麼往前開放。

  郭偉峰:我一九九二年再來,又帶了兩個記者,也是您批的。這是第一個大陸記者在台灣的專題自費採訪團,當時批准我們可以在台灣採訪三個月。

  黃昆輝:對,對,對。那個時候我們採取蠻開放的態度。

  郭偉峰:我一九九三年來台灣採訪國民黨的十四全,也是您批准的,大會小會都讓我們進去採訪,您一路給我們開綠燈。當時我們發現,國民黨開會,無論是形式、規模,還是一些詞匯、用語,跟共產黨都很像。我們的採訪和報道,引起兩岸的高度關注,也增加了大陸民眾對台灣的瞭解。因此,無論是兩岸的新聞交流,還是兩岸的開放和增進瞭解,您都是一位播種人。

  黃昆輝:沒有,沒有,過獎了。
  
  《中國評論》及中評社的由來
  
  郭偉峰:作為比較早來台灣採訪的記者,而且來得比較多了以後,我們越來越覺得兩岸彼此太不瞭解,誤解太大。後來,十一年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跟我們講,說將來兩岸的溝通是個最大的問題,兩岸可能十年之內都很難直接溝通。因此,汪老建議我們在香港辦一份叫《中國評論》的雜誌,作為溝通兩岸的一個平台。

  我們按照汪老的建議,到香港難苦創業,創辦了《中國評論》雜誌,並逐步得到兩岸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的好評和支持。我們雜誌一創刊,就發表了民進黨大老林濁水先生的文章。可以說,《中國評論》也是迄今為止刊載民進黨人的文章或專訪綠營政治人物最多的中文時政雜誌。

  到二○○五年的時候,我們覺得,除了兩岸精英之間的溝通,兩岸民眾也應該有更多的溝通。當時大陸的網民有一億多(現在有二億多),我們想,為甚麼不利用網絡比較包容、穿透性更強、傳播性更快的特性,把兩岸的資訊溝通起來呢?大陸民眾對台灣的方方面面,其實都非常感興趣的。

  因此,除了繼續辦《中國評論》雜誌,我們又創辦了中國評論通訊社和中國評論新聞網,結果非常成功,讀者很多。後來,我們跟俞雨霖社長、林淑玲總編輯進一步商討加強合作,希望將中國評論通訊社營建成為兩岸的共同媒體。結果證明是很成功的。

  黃昆輝:你很會找人。

  郭偉峰:我們原本就是好朋友,我們早期跟俞雨霖所在的《中國時報》的合作,還有您促成的因素。所以,我們今天來,一是對您過去的支持表示感謝,二是就我們近年來的發展向您作個簡報,三是代表我們的廣大讀者,繼續向您討教,我們的讀者對您領導下的台聯也是非常關注的。不前久我們中評社發表了對您的專訪文章,看的人非常多;直到現在,每天還有不少人在點擊、閱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