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習近平: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回顧(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08 14:23:06  


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出席中央黨校2008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9月8日電/《學習時報》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9月1日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全文如下:
 
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回顧與思考 

習近平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很不尋常的30年,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輝煌,黨的建設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值得大書特書。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回顧總結黨的建設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對於我們全面深刻地認識這30年的歷史,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基於以上考慮,我今天專門講講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30 年黨的建設時間跨度長,內容非常豐富,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是一篇很大的文章。這裡,我只是從有限的幾個角度談談自己的一些初步認識和思考,同大家一起研究討論。 

  一、30年黨的建設的歷史背景和偉大進程 

  1978年12月,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此為標志,開啓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也開啓了黨的建設的歷史新時期。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總結這30年黨的建設,必須與黨在這一時期的歷史任務和偉大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必須把黨的建設放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大環境中去考察、去把握。 

  (一)這30年黨的建設,是在世界形勢發生重大而深刻變化的國際背景下進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整個世界發生了大變化大調整,這種變化和調整的劇烈和深刻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最顯著最重大的變化,就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兩極格局終結,世界社會主義發生嚴重曲折,西方資本主義出現種種新情況,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重大科技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範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所有這些,引起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與時代、實踐和科技的發展相聯系,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在世界範圍內興起了以增強綜合國力為中心目標的競爭浪潮,這個浪潮涉及國家之廣泛、涉及領域之全面、持續時間之長久,都具有標志性的時代意義。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變化,給我們黨和黨的建設帶來許多新機遇,有利於我們科學、全面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緊跟時代進步潮流,有利於廣大黨員和幹部開闊視野、樹立世界眼光,煥發自強不息、奮力拼搏、改革創新精神,同時也給我們黨提出不少新挑戰新考驗。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正確應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進步的發展趨勢,妥善處理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種複雜和不確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又好又快地發展自己,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中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長期面對的重大課題。切實解決好這個重大課題,對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對我們黨的領導素質、執政能力特別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這30年黨的建設,是在我國經歷舉世矚目的歷史大轉折和事業大發展的國內環境中進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世界發生大變化大調整的時期,也是中國發生廣泛而深刻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3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到內陸,從東部到中西部,從經濟領域到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進程勢不可當、蓬勃向前。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使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巨大解放,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感召力。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黨和人民事業的大發展,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而且帶來了黨的建設的新進步,極大地增強了我們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使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同時必須看到,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既給黨注入巨大活力,也使黨在深刻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面臨一系列新課題新考驗。如何在深化改革中結合新的實際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有效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消極腐敗現象對黨的肌體的侵蝕,堅定廣大黨員、幹部正確的理想信念;如何在擴大對外開放的情況下適應新要求、學習新知識、鍛煉新本領,既防止外來的錯誤和腐朽沒落思想文化的滲透,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全黨全國的指導地位,又積極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同樣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長期面對的重大課題。切實解決好這些重大課題,是我們黨必須經受住的考驗。 

  (三)這30年黨的建設,是在黨的隊伍和自身狀況發生重大而深刻變化的情況下進行的。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成為世界上黨員數量最多的特大型政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的黨員總數是440多萬,他們基本上都參加過革命戰爭的洗禮和對敵鬥爭的鍛煉。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的黨員總數發展到3600多萬,其中絕大多數是新中國成立後入黨的。到2007年底,全國黨員總數已達到7400多萬,近70%是改革開放以來入黨的。改革開放30年來,雖然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黨員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少,但一批又一批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以及新社會階層中的先進分子被吸收到黨內來,為我們黨增添了新鮮血液,從而使黨員隊伍的結構和分布得到新的改善和優化。毫無疑問,黨員數量的大幅度增長,一方面壯大和充實了黨的力量,是我們黨興旺發達、富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體現;另一方面,使教育和管理黨員的任務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艱巨繁重。如何把廣大黨員教育管理好,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特別是如何建立健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是黨的自身建設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還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并不斷發展,人們的就業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活動的範圍和領域也更加廣泛,流動性比過去大大增強。截至2007年底,全國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就業的黨員總數為400多萬,全國流動黨員為200多萬。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工作如何切實有效地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如何加強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黨的工作,切實把這些領域的群衆團結和組織在黨的周圍,這無疑是黨的建設一個嶄新的課題。另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僅會在幹部群衆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來,也會在不同地方、不同領域、不同部門表現出來。如何既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黨的蓬勃活力,又始終保證全黨同志按照黨的奮鬥目標、按照國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來行動,堅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防止和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的現象,這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大問題。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不少,都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解決的。 

  總起來說,這30年黨的建設是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重大而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是在黨的歷史方位發生重大轉變的大環境中進行的。我們黨自1949年在全國範圍執政以來特別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轉變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轉變為一個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兩個重大轉變,集中反映了我們黨80多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進步,也反映出執政黨不同於領導革命的黨、領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於領導計劃經濟的重大區別。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執政黨的建設和管理比沒有執政的黨要艱難得多,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黨比在封閉半封閉和計劃經濟條件下建設黨所面臨的情況要複雜得多。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黨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始終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始終成為團結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這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建設的主題。 

  圍繞這個主題,30年來黨的建設經歷了波瀾壯闊、與時俱進的偉大進程。 

  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9年6月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這11年,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當代中國,創立鄧小平理論,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歷史進程中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後,我們黨面臨一個重大歷史關頭,就是能否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勢,從困難中重新奮起,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開辟新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這次全會形成的實際上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勇敢地擔當起這個艱巨使命,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撥亂反正的基礎上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綫、政治路綫和組織路綫,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吹響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指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上闊步前進。在這個進程中,黨中央明確提出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緊密聯系黨的基本路綫和中心任務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圍繞這個目標,黨中央對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其中包括:為健全黨規黨法,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准則》,黨的十二大制定了新黨章;根據歷史轉折的新要求,提出在革命化的前提下實現幹部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廢除幹部領導職務實際存在的終身制,調整和充實各級領導班子,推動新老幹部的交替與合作;從1983年起用3年時間對黨的思想、作風和組織進行了一次全面整頓;恢複和新建各級黨校,籌建國家行政學院,大力提高幹部隊伍素質;提出并探索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在黨政分開、下放權力、精簡機構、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等方面采取了若幹改革措施,等等。回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1年的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因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取得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的新進步,才從根本上保證了改革開放的起步和不斷推進,保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開創和不斷發展。 

  從1989年6月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這13年,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歷史進程中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紀。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發生政治風波,國際局勢風雲突變,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面臨空前巨大的困難和壓力。在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受命於危難之際的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黨的基本路綫不動搖,緊緊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繼續引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在這個進程中,黨中央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及時作出一系列重要決定,發出《關於加強黨的建設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各級黨委全面按照黨的基本路綫的要求加強黨的領導,認真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思想混亂、組織渙散、作風不正、紀律鬆弛等突出問題并取得明顯成效。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後,黨中央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繼就全黨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深入持久開展反腐敗鬥爭等作出了部署。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從1995年開始,用3年時間對處於軟弱渙散和癱瘓狀態的農村基層組織進行集中整頓工作。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面向新世紀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標、總體部署和戰略任務。黨的十五大以後,在全黨興起了學習鄧小平理論新高潮,在全國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幹部中開展了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在全國農村開展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明確提出把符合黨員條件的新社會階層中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來,果斷作出軍隊、武警部隊和政法機關不再從事經商活動和黨政機關與所辦經營性企業脫鈎,實行收支兩條綫、工程招標、政府采購制度等重大決策。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這13年,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們遇到的關系我國穩定、安全和發展全局的政治、經濟、自然風險頻頻發生。我們黨所以能够經受住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根本的一條就在於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從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到現在的6年,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繼續推向前進。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扎實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在這個進程中,黨中央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和黨的自身狀況,牢牢把握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這條主綫,以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為核心、以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為關鍵、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基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在執政能力建設上,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了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各項部署。在思想理論建設上,先後部署在全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出版并組織全黨認真學習《江澤民文選》,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提出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在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上,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領導班子建設的首位來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考核、評價和使用幹部,注重在基層和生產一綫鍛煉和選拔幹部,先後頒布《公務員法》 和一系列法規性文件,積極推進地方領導班子配備改革,下發《關於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頒布《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2006—2010年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建立中國浦東、井岡山、延安幹部學院和大連高級經理學院。在黨內民主建設上,健全和完善地方各級全委會、常委會工作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黨內選舉制度改革,頒布《黨員權利保障條例》、《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建立巡視制度。在基層黨組織建設上,先後下發加強農村、街道社區、中央企業、高校和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意見,撥專款加強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和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選派大學生到農村任職。在反腐倡廉建設上,頒布實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等等。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進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