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家泉: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與兩岸關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03 09:48:26  


 
  (二)對台政策的三次戰略性調整

  簡要地說,中國大陸對台政策的調整,共經歷了三個階段,三次轉變:

  第一次戰略性調整,是從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轉變。其轉折點是1955年到1970年這段時間,當時一方面與美國政府在日內瓦——華沙,核心就是台灣問題,進行大使級談判,一方面由周恩來總理向台灣當局提出了和平解放台灣的倡議,條件非常寬鬆。1963年,周恩來并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將此一和平解放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一綱即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是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其他如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均委於蔣介石先生。軍、政、經部門費用和社會改革等亦有所安排。總之,各方面都充分照顧了台灣方面的利益。

  這一次戰略性調整,毛澤東和周恩來總理都很重視,并發表了許多重要講話。當時與台灣方面的溝通與聯系,都是通過迂回曲折的方法進行的,曾經出現過良好的發展勢頭。美國妄圖使兩岸“劃峽而治”的“隔絕夢”沒有得逞。但後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幹擾而被迫中斷。

  第二次戰略性調整,是從和平解放到和平統一的轉變。其轉折點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實行了戰略轉移。這個時候國際形勢也逐漸發生了重要變化,中美關系趨於正常化,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認同一個中國原則,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部分。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條件下,鄧小平不失時機和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并從而形成了我對台工作一以貫之、長期不變的大政方針。這以後,首先遇到的港澳問題也是按照這個方針解決的。不過,對台政策比對港澳更寬。例如香港作為恢複行使主權的象征,中央政府要派駐軍隊,而台灣已屬中國政權,可以保留原有軍隊,中央政府不派軍隊去,也不派行政人員去。

  這一次戰略性調整,曾使兩岸關系形勢明顯好轉,台灣和大陸相繼成立了“海基會”和“海協會”,先後實現了“汪辜會談”和“汪辜會晤”,分別達成了一些“協議”和“共識”,從而使兩岸關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烈氣氛。然先是李登輝於1999年7月提出了“兩國論”,後是陳水扁於2002年8月提出了“一邊一國論”,兩岸兩會連同已經達成的“九二共識”都被廢止。從而使兩岸關系再降至冰點。

  第三次戰略性調整,是從長期僵持到暫擱爭議的轉變。其轉折點是2008年春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在第四次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這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強調“求同存異”的產物,也是根據中共十七大精神把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更加具體化和靈活化。自1979年以來,兩岸雖然基本上處於和平相處與沒有爆發戰爭的狀態,但卻仍然是處於僵持對立、政冷經熱、無法突破的“冷和”局面。既然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已經下台,而認同“九二共識”、承認“一中”原則的國民黨已經上台,就應抓住這個時機,及時地調整原有的對台政策,這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

  這一次戰略性調整,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兩岸關系的發展。台灣的“海基會”和大陸的“海協會”功能得到恢複,“九二共識”再次被確認,兩會并很快達成若幹協議,兩岸兩會氣氛空前融洽。人民普遍感受到:“兩岸關系的春天真的來到了!”估計目前這種互惠互利、共創雙贏的良好氣氛和勢頭還會繼續下去。

  (三)力爭在改革開放中實現和平統一

  鄧小平同志有句名言:“發展是硬道理”。實踐證明了,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鄧小平講的這個發展,當然是指改革開放。我們試想: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大陸能够有今天這樣的發展?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大陸能够有對包括台資在內那樣的“磁吸”效應?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兩岸關系能够有今天這樣的改善和新局面?所以,改革開放不僅是中國大陸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出路,也是海峽兩岸中國人進一步改善關系和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希望。

  對台政策的以上三次戰略性調整,都是在改革開放的大前提下進行的,也都是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實現的,并且也都有力地推動了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一個中國,改革開放,和平發展,這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整體。

  目前兩岸關系的形勢,總體上是好的,前途是大有希望的。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任何好的“大趨勢”下也會出現某種“小逆流”。民進黨雖已下台,但不會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仍會挑撥離間,制造事端,妄圖卷土重來,東山再起。目前他們對兩岸兩會的複談,及其所達成的協議,總是“橫挑鼻子竪挑眼”,極盡攻擊之能事。兩岸關系每前進一步,都要受到他們的諸多阻攔。“一國兩制”本來是解決兩岸關系的最佳模式或構想,而他們卻千方加以扭曲和摸黑。不是“一國兩制”不好,而是極少數分裂主義者的野心可誅。然而歷史總是要前進的,兩岸關系也總是要向前發展的。 “滾滾長江水,畢竟東流去”。

  有人認為,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與和平統一政策,已給兩岸關系帶來了和平穩定局面。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畢竟是不全面的。近30年來兩岸確實沒有發生過戰爭,基本上是和平相處。但和平并不等於穩定,30年來的風風雨雨,一直沒有停過,海峽上空仍然時常黑雲遮天,陰多晴少,動蕩不安,去年以後兩岸關系曾一度進入“高危期”。目前勢轉情移,雖較過去大有好轉,但還不能說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不僅民進黨的“獨”聲不斷,國共兩黨和兩岸“兩會”關於“九二共識”的確認,也還只是求“一中”之同,存“各表”之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於中國的台灣問題介入太深,日本也時有不友好動作。目前中美兩國關系雖較前有很大改善,但美國政府仍時常把美國自己的國家利益置於中國兩岸人民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之上。現各方包括中國大陸在內,都贊同“維持台海現狀”,但那也只是暫時性的求取“平衡”之策。往後會怎麼樣?還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全體中國人民對此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

  總之,我個人認為,改革開放和台海形勢的關系,說到底就是“發展”和“統一”關系。改革開放為的是“發展”,兩岸未來要的是“統一”。改革開放和發展,這不是一般的戰術問題,而是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考慮,是為抓住發展機遇期、實現祖國現代化的長遠戰略利益的需要。當然,祖國的和平統一,可以大大促進兩岸關系的發展,兩者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然就兩者比較來說,發展或改革開放應高於統一,沒有發展或改革開放就很難實現統一。兩岸總是要統一的,但我們必須把兩岸的和平統一融入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戰略中,不是先統一再發展,而是應在兩岸關系的前進和發展中求統一,在兩岸共同的大發展或改革開放中逐步實現和平統一。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