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早報::泛東亞整合中 中國扮演仁厚兄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27 21:24:53  


  中評社香港10月27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發表薛力文章說,快速發展的中國也在快速融入世界,但同時,中國的自我身份構建又沒有完成。身處亞洲的中國如何在本地區准確自我定位并被周邊國家認可,是中國亟需解決的問題。而“仁厚兄長”或許是個可行的選項。 

  文章說,推進區域整合的前提條件是: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區域內不會爆發全面戰爭,合作互利是區域內成員的共同追求,因而對合作持一種善意的、利在長久的觀點。

  東亞整合的主要障礙,通常提到的有:地域廣闊、地理不相連、文化多元、經濟發展水平懸殊、區域內部聯系不够緊密、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力量、政體不一、外來力量阻礙等,個人認為,還要加上重要的一條:民族主義的影響。東亞國家較遲進入民族國家體系,大部分處於現代化、城市化過程中,與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歐美不同,民族主義在這個地區的大部分國家還屬於被鼓勵的因素。

  因此,如何走出以民族主義刺激民族主義的循環是泛東亞區域整合的重要一環。

  複雜的地區環境提示,每一個東亞國家與地區都有必要不斷反思自己在亞洲整合中的地位與作用,區域內大國更是如此。東盟(亞細安)目前坐在東亞區域整合的駕駛席上,但從長遠來看,將變成:在某些方面依然坐在駕駛席上,作為一個整體則處於副駕駛的位置。

  中國現在的基本情況是:對內經濟快速發展、對外自我身份的再定位還沒有完成。因此,無論世界大國還是周邊國家,都對中國抱有顧慮。在一定時期內這屬於正常現象,但不宜讓它長久持續下去。

  那麼,在泛東亞區域整合的過程中,中國應該如何定位自己呢?“仁厚兄長”可能是一個比較合適的角色。主要原因如下。前三點側重論述中國為什麼是區域的“兄長”,後四點著重論述中國為什麼必須是“仁厚”的。

  一、歷史與文化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道陰陽,而儒教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道教的“天人合一、無為而治”以及陰陽家的“天人感應、陰陽互補”等核心價值觀并沒過時。“三綱”、“朝貢體系”只是這些核心思想在一定時代的發揮與部分應用,隨著時代更替這些應用已不合時宜。朝貢體系已是明日黃花,這毫無疑義,但中國傳統文化在東亞的影響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是別的文化難以替代的。

  在新的時代,儒道陰陽的價值觀將表現為新的應用形式,基於“和而不同”價值觀的和諧世界主張就是其一。關鍵在於中國應當進一步形成一套自己信仰并躬行、又能被周邊國家認可的信仰體系、國家制度與政策主張。“以禮服人”、“懷柔遠人”、“講信修睦”、“薄來厚往”等在處理對外關系尤其是與鄰國的關系上,仍具有重大價值,以這些價值觀為基礎塑造出來的中國形象顯然是一個有能力、有度量、不自私、樂於助人的仁厚兄長。 

  二、在泛東亞整合中,中國不想當兄長都不行,地理位置、領土面積、人口數量等為中國在亞洲的兄長地位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中國如虛弱小弟的時代,談不上亞洲的整合;中國不參與的東亞整合也是無力的整合;只有當中國強大并且引領周邊國家變成現代化的區域國家集團後,亞洲作為一個整體才能成為世界上的關鍵一極。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視野,但確實部分反映了國際政治現實。 

  三、穩定的政治環境、快速增長的經濟為中國充當區域整合的兄長提供了政治經濟基礎。國家沒有適當的經濟實力,就像人沒有吃飽飯,頭昏眼花是沒法做事的,更別提幫助別人。2007年中國的GDP已經名列世界第二,2008年人均GDP很可能達到3000美元。而且,根據林毅夫等人的分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可能還會持續20年左右。這就使得中國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成為亞洲的兄長。大概沒多少人否認中國在經濟與市場方面的優勢,但在政治觀念、制度建設方面,中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四、中國與日本總體上都屬於“有世界影響的地區大國”。在東亞,日本處在從“經濟大國政治弱國”向“政治經濟大國”轉變的過程中,中國則處於從“政治大國經濟弱國”向“政治經濟大國”轉變的過程中。兩強并立在歷史上是首次,這也決定了兩國難以獨占領導地位。 

  衆所周知,泛東亞整合進程進展不够快,與中日不能通力合作有重大關系,只有中日攜手合作,泛東亞區域整合才能有效實現。職是之故,對中國來說,一方面要批評日本的不足與狹隘,另一方面,更要以博大的心胸包容日本的缺點,給予日本“區域整合共同領導者”的地位,盡量克服現實主義的“零和游戲”觀,以長遠的眼光、必要的妥協來實現中日合作的深化。 

  五、對於與東盟國家的關系,中國更應該體現仁厚兄長的風範,展示自己的誠意、倡導與建立區域合作的規範。尤其要從長計議,不宜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也不宜奉行“對等收益”原則,只要有利於對方的穩定與發展,暫時吃虧的事情也應該做。亞洲金融危機時維持人民幣不貶值、實行“早期收獲”方案等就是很好的例子,但還缺乏系統性。中國在與比自己弱小的鄰國的交往時,如何讓對方“信而不懼”是個很關鍵的問題,這方面,“薄來厚往”的傳統具有特殊的價值。對大國來說,這也是一種普遍義務。 

  六、亞洲整合必須從相對較小的區域開始,“10+3”成員國先行整合是個可行的選項,但應該盡早擴展到蒙古、朝鮮、台灣、東帝汶、香港、澳門等國家與地區。處理與這些國家與地區的關系時,對於不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領域,同樣應該采取一種仁者風範,消除其戒心與畏懼感,以足够的誠心與讓步來獲得它們的信任與支持,讓他們在泛東亞整合中獲得一席之地,發揮其積極性。

  在區域整合中,能否實行“普惠制原則”,事關整合的成效,也考驗大國的制度建設能力與道德感召力。 

  七、對於區域外的國家尤其是大國,中國應該是能為區域內國家爭取利益的兄長,這常常是區域領導者的責任。但同時,中國也應該展示出自己的仁者風度,用道德、智識、理性等來化解矛盾,并讓對方信服。這是世界大國的基本功之一。美國的許多外交政策是錯誤的,但許多小國舍近求遠謀求美國的友誼與保護則顯示美國形象中具有可信賴的一面。中國歷史上也有這種優點,現在應該予以恢複。 

  快速發展的中國也在快速融入世界,但同時,中國的自我身份構建又沒有完成。身處亞洲的中國如何在本地區准確自我定位并被周邊國家認可,是中國亟需解決的問題。而“仁厚兄長”或許是個可行的選項。 


    相關專題: 百年一遇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