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救經濟必須優先救失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30 11:01:58  


  中評社香港11月30日電/聯合報今天社論指出,馬政府的“拚經濟”的口號,已經變成“救經濟”。

  國際慣例,各國視其資訊彙整及統計的效率,通常都在每季結束後四十至五十天發布季報。這也是十一月中旬迄今,全球經濟的負面訊息不斷,包括美日及歐洲諸國又一波不惜以財政赤字來救經濟,特別是救消費的原因。

  根據各國第三季的季報,全球已可確定業已及正在進入衰退之中。而由各國生產價格及消費者物價的下跌,“通縮”這個比“通膨”更嚴重的字眼也已出現。通縮時代的到來,意味著過去將近廿年吹出的經濟泡沫已告破裂,需求大幅降低,生產及其設備與人力過剩,關廠關店及裁員已大規模出現。人們眼見負利率下存款愈變愈薄,也不敢隨便花用;加以失業大增,失業家庭畏懼消費,也阻礙了復甦。這乃是在通縮時代赤字問題益趨嚴重的原因。但萬事莫若眼前急,財政赤字這個將來的問題只好擱置一邊。

  社論指出,面對通縮,擴大公共支出,包括投資未來有用的公共建設以及推出短期不無效果的補助消費,殆已成了全球的共同趨勢;由於它是一種“政治正確”,儘管在學理及實踐上始終有爭議,但目前礙難反對。美國主要財經評論家法瑞蘭(Chris Farrell)在《通縮:當價格下跌會怎樣》一書中,且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見解,例如認為通縮時刻也是各國在困境中進行改革、俟機彈跳的時刻。而可能更重要的,乃是救經濟不能不以救社會為前提,必須在通縮時代努力進行“社會安定網絡”的完善,它可以讓一個社會有足夠的穩定力量來應付未來的挑戰;必須在通縮時代強化政府,特別是強化公司的“動力性格”(Kinetic),而這毋寧也是台灣最感迫切的課題。

  當代無論政府及公司,都愈來愈缺乏公平、分享、榮辱及風險與共的特性。少數大官吏、公司管理階層享有極大的特權和利益,特別是在公司裡,他們坐擁高薪、高紅利,還有各式各樣的股票選擇權及其他報酬,公司縱使虧損破產,他們的利益也不會減少。而下層官吏及勞工則薪資微薄並任人宰割,每逢經濟形勢惡化,犧牲的往往是下層。這是一種沒有人味的官僚體制及公司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只要經濟衰退,立即就引爆失業潮,經濟問題很容易引發社會問題甚至政治問題。

  社論認為,要強化“動力性”,則無論官僚體系及公司,都應更有公平性、分享性、參與性;特別是勞工所得必須更有彈性,公司利潤他們可以分享,公司虧損時他們也同樣分擔,而不是坐等被遣散解僱。公平、參與、分享,以及責任分擔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是平常時透過分享而創造認同、鼓勵創新的動力,艱難時,則大家同意減薪,苦撐待變,不至於動輒開除解僱,是使得風險能夠被管理所消化,經濟惡化的傷害也為之縮小的關鍵。

  這就是“動力式的政府”和“動力式的公司”。最近新加坡政府面對經濟的緊縮,從總理、部長、其他高官,率先減薪百分之十一至十九,普通公務員也同樣酌減;可預見的是,新加坡的企業公司也必將相繼仿效。而在中國大陸方面,為了面對困境,已相當嚴格的要求儘量與員工分攤風險,而不宜解僱裁員。

  無論政府及公司,從事這種“動力式的改革”,其實就是“救經濟必須以救社會為前提”的一種向人性化趨近的管理模式。大家共甘苦榮辱,共同分擔風險,而且上位者分擔的較多,而不可坐視失業潮出現。

  社論最后指出,此刻的台灣,通縮日趨嚴峻,失業率已開始急速攀升。在春節前後,真正的失業潮即可能出現。有鑑於此,我們更認為,無論政府、“國公”營事業及民營標竿公司,皆應開始考慮這種“動力式的改革”,以因應失業潮在台灣出現。田螺含水過冬,台灣已進入非共患難則不易度過艱難的階段,也是營造起這種共患難文化的時候了!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