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稱中國太空發展迅速 開拓者火箭可打衛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2 09:03:11  


國產開拓者系列固體燃料小型運載火箭。(資料圖)
  ◎蔣炫編譯

  編者按:本文譯自美國陸軍戰略研究院的研究報告,不代表本刊同意或證實其觀點。

  與中國總體經濟發展規劃一樣,中國的航天工業也有五年規劃。“十五”規劃期間(2001-2005年)是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十分迅速的時期,中國在此期間共進行了26次航天發射,取得了全部成功。中國在載人航天和海洋衛星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因此在中國航天史上,“十五”規劃的五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運載火箭

  中國是從2001年5月10日正式開始研制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新的火箭家族采用新型“無毒”、“無污染”的新一代發動機,其推力要大於現有的火箭。新一代火箭的可靠性和適用性顯著增強。這些新的運載火箭的研制目的一部分是為了支持中國的載人空間項目和探月計劃。新型火箭家族分為輕、中、重推力型號,能够將1.5~25噸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將1.5~14噸的載荷送入靜地軌道。

  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時間不確定。2006年國防科工委某負責人稱,首次發射時間為2011年。最近,中國載人空間項目的某負責人稱載人空間飛行運載火箭的發射時間為2014年或2015年。

  除了發展下一代運載火箭,中國還完成了小型的固體燃料火箭——“開拓者”號的研制。該火箭設計用於發射微型和小型衛星,能將微、小型衛星快速送入太空,雖然中國公開稱“開拓者”主要為商業小衛星服務,但它明顯可用於軍事用途。而事實上,正是“開拓者”’珩生型——KT一1在2007年1月11日進行了反衛星(ASAT)試驗。“開拓者”有兩種、珩生型,都采取公路機動的方式。KT一1的首次試射是2002年9月。

  衛星

  在“十五”規劃期間,中國的衛星研發水平有了穩步提高。中國現在有三種不同型號的遙感衛星——氣象分析衛星、海洋衛星和地球資源衛星。這些衛星能够提供不同的天氣和災害監視信息。中國也建立了自己的首個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

  “北鬥”衛星“北鬥”衛星系統是中國區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國在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了首批兩顆“北鬥”衛星,據說利用這兩顆衛星,中國初步建立起了公路、鐵路和海洋交通的導航定位網絡。第三顆“北鬥”衛星於2003年5月25’日發射升空。盡管取得了上述成功,中國官員稱“北鬥”系統只是一種初級系統,其功能不能滿足中國未來導航定位的需要。系統的定位精確度為20米。雖然“北鬥”系統不能獲得美國GPS那樣的精度,但它卻具有雙向通信的優勢,信息的提供者和接收者之間可以交換信息,并且“北鬥”還可以用於車輛定位系統,能够提供汽車防盜和發動機監控服務。“北鬥”最終可能會被中國類似GPS這樣的系統所取代。

  通信衛星中國在“十五”期間發射了兩顆通信衛星,分別是2003年11月發射的中星一22號和由法國阿爾卡特公司生產的亞太一6號(2005年4月發射)。其中亞太一6號衛星是中國6年中進行的首次商業發射。中國還改進了其衛星通信地面設施。到末,中國已經有超過80個國際和國內通信和廣播地面站,以及34個衛星廣播和電視轉播站。

  載人航天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是太空工業中最艱巨的任務。中國在“十五”期間完成了5次“神舟”飛船的發射,其中兩次是載人飛行。2003年10月15日,中國發射的“神舟五號”飛船是中國首次載人航天發射。這次飛行只持續了24小時,但這已證明了中國已經具備將宇航員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的能力。2005年10月12日,中國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兩名宇航員在太空中呆了5天。中國載人航天飛行將逐漸提高難度,并將最終建立起永久空間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