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少將解讀中國裝備發展:曾想引進F16遭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6 15:15:13  


 
  記者:從1979年起的十年間,為什麼中國對西方國家還能進行一些軍事合作和技術引進?
  
  徐焰:70年代末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國際戰略上堅持毛澤東晚年提出的“一條綫”方針,聯合美國和西歐國家對抗蘇聯。西方各國出於自身戰略需求,又看到那時的中國綜合實力和仿造能力都比較弱,才願意對華出售武器和一些相關技術,這就為中國改進武器裝備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
  
  出於“一條綫”戰略,早在1975年中國軍事代表團就到英、法等國考察并試探購買技術裝備,美國卻以限制對共產黨國家出售軍事技術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的規則予以反對。

  1979年1月中美建交,翌年美國國防部長布朗訪華,西方出售防禦性武器的障礙才被取消。當時中國國防部門組織人走出國門,與西歐軍工科研機關開展了交流,就此痛感到自身差距并增強了追趕的急迫性。

  起初中國軍工部門設想成批購買西歐的先進裝備為部隊實行換裝,如陸軍曾商談購買西德的“豹”2坦克和坦克炮,海軍曾洽商購買英國的42型驅逐艦并引進技術改造自己的051驅逐艦,空軍曾商談購買英國的“鷂”式和法國的“幻影”戰鬥機。

  當時國內經濟上出現的“洋冒進”也影響到軍工系統。不過這時中國領導人在武器引進問題上還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加上出現了財政困難和技術轉讓這兩方面的難題,最終確定武器還要以自主研制為主。
  
  記者:當時西方國家的對華軍售與50年代蘇聯的對華軍援有哪些區別?
  
  徐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商業利益權衡對外關系,軍售是為獲取暴利并實施控制。蘇聯當年援華還講些國際主義,武器只收成本價(如抗美援朝時期用過的舊品只算半價),技術全部免費,因而中國僅花費了幾十億元人民幣就把陸海空三軍的主要裝備生產綫和科研所設備全套搬到國內。西方國家卻是每個項目斤斤計較細算賬,報價令人咋舌,關鍵技術還不肯轉讓。
  
  1979年英國曾提出願意對華出售100架“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索價6億多美元。德國提出的“豹”2坦克單價近百萬美元。法國“幻影”戰鬥機單價則接近1000萬美元。對此中方都不可能接受。中國原想引進美國F一16的樣品和技術,卻遭拒絕,只售給24架“黑鷹”直升機。當時美國對大陸軍售掌握的一個底綫,就是不能高於給台灣的水平。

  80年代中期美方同意出售航電設備為中國改造50架殲一8Ⅱ戰鬥機,卻索價5億美元,進程也一再拖延。這些事實說明,西方國家在實行聯華抗蘇戰略時,骨子裡仍把中國這個“共產黨國家”視為異類,要予以多方限制。(待續)(來源:《兵器知識》雜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