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啟動空間預警機制 規避美俄衛星碎片破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9 11:47:57  


 
  中國沒有觀測到碰撞實況真正的困難在於,有限的觀測資源無法滿足大量空間碎片的日常觀測。當前觀測只能在中國國土上布點,“當然,最好的是在全球設立觀測站,不過這就牽涉到國際合作的問題了”。 

  “我們依據航天器的軌道,計算出與空間碎片發生碰撞的可能性。”熊建寧表示。

  目前,在近地天體觀測也就是預防小行星與地球碰撞等觀測上國際上是聯網監測共享數據的,但具體到每個國家的航天器發射,因牽涉到國家利益等問題,一般不會共享有關數據。

  碎片影響不可忽視

  研究中心於2004年更名,其前身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成立的中科院“人造衛星觀測研究系統”(簡稱“人衛中心”),它的目的就在於“對空間目標和碎片進行觀測、開展動力學理論及相關的應用工作研究”。

  自神舟5號飛船發射,研究中心就擔任了為其系列飛船“保駕護航”的重任。

  中心的常規任務是通過分布在中國國內的觀測台站,跟蹤觀測空間碎片,並為他們建立數據庫。

  目前,碰撞之後的碎片散布在原軌道高度上下較大範圍內,而中心的當前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搜索、觀測和跟蹤這些碎片,並根據其軌道信息分析未來可能對我國航天器的具體影響。

  碎片對航天的影響,是指與航天器發生碰撞的可能性。在數學上這僅是一個概率的問題。

  當碎片的軌道與航天器軌道發生交叉(或者平行)、並且兩者之間的距離在某個時段達到一定的“臨界距離”時,兩者發生碰撞的可能性增大。當這個概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於一定程度時,研究中心就要依據“空間碎片預警機制”的程序,向有關部門發出預警信號。

  在碎片影響的主要領域700-900公里高空——屬於近地軌道範圍。而目前大量的氣象衛星以及資源觀測類等應用型衛星等均密集於此。如何避免可能的碰撞?

  熊建寧表示,通過監測和計算這些碎片的軌道,對於有“規避能力”的衛星,可以通過自身動力來調整軌道避免與之相撞。而沒有規避能力的,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這次碰撞是“極小概率、重大問題”的具體體現,但在目前這一領域所做的研究,往往局限在保護“載人航天器等”,但對其他廣泛的應用類衛星來說,這些研究還很有限。

  有中科院天文學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報記者表示,目前除載人航天器外,還須加強空間碎片與應用型衛星發生碰撞的預警研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