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時報:民進黨一味反對 居心何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01 10:59:49  


  中評社台北3月1日電/要不要與大陸簽署CECA引發爭議,馬英九把名稱定調為中文的“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仍然遭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抨擊,顯示朝野對這個議題的歧見,並未因名稱修飾而止歇。那麼民進黨所反對、所擔心的,究竟有沒有根據,是不是有道理,就很有必要進一步加以探討。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指出,民進黨反對兩岸簽署CECA(或曰經濟合作架構協定)的理由,可以概括為:“政治‘主權’喪失”及“經濟向中傾斜”兩個面向。先就“主權”問題來說。兩岸簽署CECA就會使台灣喪失“主權”嗎?答案是不會!因為台灣與大陸都是WTO會員,兩岸簽署CECA,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在WTO架構下,依照GATT條款所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RTA)本質是一樣的,何來喪失“主權”的問題?至於擔心台灣會因這個協定而步向香港化,這也是多慮,因為台灣並非中國大陸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不可能在協定上出現一國兩制的文字。 

  民進黨又以“胡六點”提到兩岸需在“一個中國”下,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質疑一旦簽署CECA,台灣將掉入一中的陷阱。事實上,這個問題在馬政府上台後已經獲得解決,亦即兩岸是根據“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開展關係,兩岸兩會能夠復談正是建立在此一基礎上。未來,台灣若與對岸簽署CECA,同樣是按“一中各表”的原則進行,斷不會因對方強調一中,台方就失去各表的機會。 

  其次,民進黨又說,兩岸一旦簽CECA將使台灣在經濟上更依賴大陸,這也是似是而非的說法。不妨看看過去八年的統計數字:一、台灣赴大陸投資金額,二○○○年累計為一五三億美元,二○○八年增至六八九億美元,八年內增加約五三○億美元。二、台灣出口至大陸、香港佔總出口比例,二○○○年為二四.四四%,二○○八年增至三八.九五%,八年來比重增加超過五成。三、台灣對大陸、香港貿易順差,二○○○年為二八五.四億美元,二○○八年高達六六六.七億美元。四、台灣開放大陸物品進口項目,二○○○年開放五六八九項,至二○○八年開放八七二三項,八年當中共開放了三○○○多項。 

  請問這算不算傾斜?是不是依賴?但不要忘記,這些可都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出現的數字,那個時候兩岸並沒有什麼CECA,政府甚且視台商如叛徒,刻意阻撓他們赴大陸投資,卻何以金額還是節節攀升,兩岸貿易依存度越來越大?道理再簡單不過了,無非就是在全球化趨勢下,兩岸基於上下游分工,市場力量自然引導的結果。民進黨如真的擔心台灣過度向大陸傾斜,是不是要先就過去八年執政的後果,向民眾道歉? 

  何況兩岸經貿關係已是如此密切,卻毫無規範性架構存在。以台灣與東協為例,貿易量僅及兩岸的一半,但迄今台灣與東協國家就簽有六十五個協定或備忘錄,但台灣與大陸卻無任何經濟合作的協議,亦無高層會晤往來,這難道是正常的嗎?更不用說東協加一(中國大陸)零關稅目標,明年即將實施;東協加三(中、日、韓)也預計在二○一五年成立“自由貿易區”,這些台灣皆無緣際會,邊緣化的危機是確實存在的,並不是危言聳聽。 

  過去由於北京反對,使得台灣至今只與五個國家完成FTA簽訂,都是與台灣有“邦交”的中南美洲國家,占台灣整體貿易額五%不到,與東南亞國家則一個都沒有,更不用說與美、日、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如果兩岸能夠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將意味著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或是類似協定)的障礙可以排除,台灣也才能免於邊緣化的危險。屆時,台灣不但可以參與大陸與其他地區的區域整合,也可以開始和主要貿易國家談判簽署FTA或其他類似協議,進而能夠站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各國發展經貿。這些都是很淺顯的道理,民進黨卻只會一味反對,誠不知居心何在? 

  社論最後指出,總之,兩岸簽署CECA,既無關乎“主權”喪失,也不會使台灣更加依賴大陸,而是讓兩岸經貿關係走向正常化、規範化,並因應經濟區域化的挑戰,使台灣免於邊緣化危機。我們呼籲民進黨要以台灣的整體利益為重,不要再一味反對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