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衛生部:醫保支付限額將提至人均收入6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13 09:51:32  


 
  走出醫療人才困境,誰來“牽牛鼻”?

  “我最擔心的是隊伍,尤其是基層的醫療隊伍。”陳竺說,雖然已經建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但是老百姓還是要往大醫院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區的全科醫生隊伍太年輕。“要取得患者信任,就要提高水平,要有政策引導有水平的人去基層。”

  陳竺曾專門調研過基層醫生的問題。他說,基層醫生主要關心三件事;一是社會地位;二是業務成長;三是待遇。

  陳竺指出,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是出了校門就可以,培養醫學人才周期很長。這次醫改在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重大舉措,將在大醫院建立大規模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

  “現在大醫院都是為自己培養住院醫生,以後要變為給社會培養。”他說,這是一個走出人才困境的“牽牛鼻”之舉。更多的醫學畢業生在大醫院經過正規培訓後,可以下到基層工作。

  同時,醫改方案中還明確了待遇問題,基層醫療人員收入要與當地公務員平均水平相銜接。

  知識是最好的疫苗

  問及醫療應急體系建設時,陳竺指出,應急體系是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而早診斷早治療又是應對疫情的重要能力,要有好的疫苗和藥物。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有知識。

  “知識是最好的疫苗。”他說,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疫苗,但是掌握了洗手消毒等基本的公共衛生措施就能阻斷傳播途徑。

  同時,陳竺強調要居安思危,要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建立災難醫學中心。他透露,目前衛生部正在醞釀建立區域性的災難醫學中心,以便醫療人員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

  每天抽出20分鐘保持與學術一線的聯繫

  “我原本就是一個搞學問的人,研究的興趣和責任已經進入到骨頭里。”陳竺說,從科學家走上管理崗位,他一直不能割舍學術研究,在科學院的7年中從沒有中斷過;到衛生部後,實際上用於研究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每天還是堅持用15分鐘到20分鐘保持學術聯繫,瀏覽文獻和學生的研究數據等。

  他說:“對我這樣一個衛生行政、業務管理者而言,保持對一線學術的敏感性是必要的。”

  目前他的夫人陳賽娟院士還在他原來所在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堅守,而且還培養了兩代新人。陳竺欣慰地說:“最近白血病治療研究又有了新收獲。”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