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蔣經國堅持一中 曾秘密與大陸協商統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13 15:12:29  


蔣經國那種揮之不去的游子情結,和晚年推倒島內鐵幕向大陸開放的魄力,令兩岸的中國人為之銘記。圖為1950年代頭戴鬥笠的蔣經國,巡視台灣中部橫貫公路的施工情形,休息時露出喜悅的笑容。
  蔣經國:向大陸開放的先驅者

  蔣經國以一代政治家留給台灣的精神遺產,在其誕辰百年之際,仍值得人們深思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獲稻發自北京 4月13日是蔣經國百年誕辰紀念日,台灣專門成立“蔣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籌劃舉辦特展、座談會等一系列活動,特別是在13日當天將舉辦隆重的“中樞紀念大會”,馬英九、李登輝、宋楚瑜等蔣經國當年的部屬和蔣家故舊、親友將出席。 
 
  馬英九說,紀念活動密集的這一周可以說是“經國周”。

  在海峽兩岸關係回暖、各方面交流不斷深入的今天,紀念蔣經國先生,令人回想起他生前與大陸的種種恩怨情仇。斯人已逝,但他那始終揮之不去的游子情結,和晚年推倒島內鐵幕向大陸開放的魄力,卻令兩岸的中國人為之銘記。

  生於斯長於斯的大陸情懷

  蔣經國1910年生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他的童年,更多是在性情寬厚的母親毛福梅的羽翼之下度過。孤苦的毛福梅把兒子視為生活的惟一希望,傾注全部心血,含辛茹苦,呵護備至。因此,終其一生,蔣經國都對母親抱有至深的感情。

  1939年,侵華日軍飛機對蔣家的住宅實施了猛烈轟炸,毛福梅不幸罹難。遠在江西的蔣經國聞此噩耗,不顧戰事危險,當即便趕回溪口。甫進豐鎬房,他就伏在母親的遺體上號啕大哭,觀者莫不動容。在母親的遇難處,蔣經國立了一塊石碑,奮筆題寫“以血洗血”四個大字,以志不忘國仇家恨。

  1949年,國民黨喪失大陸政權,蔣經國被迫辭別故土,漂泊至孤島台灣。客居台灣的蔣經國,難掩心底對故土的思念之情,“昨晚夜色澄朗,在住宅前靜坐觀賞。海天無際,白雲蒼狗,變幻無常,遙念故鄉,深感流亡之苦”,這樣的文字,令人喟然。

  由於“文革”的緣故,溪口蔣家祖墳、故居遭到破壞。“文革”結束後,大陸重修蔣家祖墳和故居,並加以妥善保護。當台北的電視屏幕上出現奉化和溪口共產黨的地方官員在其祖母和母親的墓前祭拜的鏡頭時,蔣經國的眼淚止不住流淌出來。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蔣經國的願望和父親一樣,希望能夠葬在魂牽夢縈的故土,“生前不能侍奉其親,死後當歸葬親母……”。無奈一彎淺淺的海峽卻成了難以逾越的鴻溝,時至今日,蔣氏父子的靈柩,仍只能寄放在異鄉的台灣慈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