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英兩大華人中醫店破產 海外中醫行業當局者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15 11:08:08  


 
  “商”與“醫” 誰拖累了誰?

  兩家在華人中醫界頗具影響力的中醫連鎖企業的倒閉,也引發了業界對中醫企業經營道路的思考。

  “商”與“醫”哪個部分才是英國中醫發展的關鍵?受訪者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任先生認為,“海外中醫”與中國國內中醫的生存環境有所不同,因此走的路子也應該不同。海外中醫,想要在文化系統和概念完全不同的西方被接受,單靠“療效”很難,更何況中醫還有一部分是講“養生”。所以中醫在西方能否成功發展不是“療效”的問題,而關鍵是整個的普及程度和大的氛圍。普及性越高,大氛圍越好,海外的發展就越好。所以要用零售業連鎖店的方式來做中醫,這是中醫適應英國本土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獨特模式。

  沈惠君則認為:“商業運作不能大過醫療本身,中醫要生存關鍵還是療效。以連鎖零售的方式來做中醫並不合適,因為中醫行業不同於普通的零售行業,不能為了追求短期效應,而急於求成地用各種促銷手段來賺錢。中醫要健康發展,一定要持續穩定地前進,破產重組並不一定是壞事,從這個角度看,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沈惠君表示,“這兩家倒閉的企業,很多店面開在英國主流購物中心,我認為中醫行業還是不適合高投入、高成本的經營方式。”

  馬伯英也就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中醫企業走大型公司的方式,我覺得這個方向本身沒有問題,因為就是要把這個餅做大,形成一種普遍的聲勢。破產倒閉的原因很多,我想內部管理問題是根本原因,管理者和員工雙方都有責任,而經濟危機則是直接原因,顧客現在手里沒有錢,就不會來看病,誰挺得過去,就是好漢。” 

  回顧英國中醫行業發展歷程,馬伯英表示:“中醫行業在1998年達到高峰,之後有一個調整和壓縮的過程。調整是必然的,但本來可以來得更加和緩一點,誰知道經濟危機一來,所有問題全部暴露出來。中醫根本的生命力還是在其臨床療效,只要有效果,等經濟緩和了,自然會好起來,我對海外中醫發展前途有信心”。 

  中醫行業的“進”與“退” 

  不少受訪者認為,中醫行業在“對內”與“對外”的問題上存在著“進退失當”的問題。

  任先生表示,Dr. China和Herbmedic與去年9月宣布破產的中醫企業“天田孫”的情況有所不同。

  “天田孫”破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將資金轉移到了其他行業,沒有把精力放在中醫這個本行上。而這兩家企業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中醫店的經營上,在公司規模、管理規範上是下了不少工夫的。但問題是,下的工夫在對內和對外方面有些“本末倒置”。

  “很多中醫企業精力沒有主要放在如何與外國人談判、如何降低租金等方面,卻把精力花在監管甚至是監視員工上,這在落腳點上有問題,在和外國人打交道上,應該加強自我防護意識”,任先生表示。

  任先生表示,“我覺得中醫一定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要和外國人談判,爭取自己的利益。例如在3月25日,他們完全可以和房東談,不一定一次繳清三個月租金。如果醫生自己做到位了,而企業的經營管理也做到位,提高和外國人打交道時的自我防護意識,應該是可以維持的。”

  馬伯英指出:“前些年中醫行業惡性競爭種下惡果,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英國人乘機抬高租金,這些教訓我們應該多多總結。”

  “中醫前幾年輝煌,現在並不是衰退了,而是一個優勝劣汰、規範化的過程,破產企業也並不一定是壞事,可以通過資產和人員的重組,卸下包袱,輕裝上陣”,馬伯英表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