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國世界日報:金融海嘯未正面侵襲亞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2 10:03:41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美國世界日報21日社論說,金融海嘯的源頭在美國,早於2007年中,美國已出現次級房貸危機,年底傳至英國及歐洲,亞洲地區並無次級房貸問題。次級房貸危機很快殃及金融機構,2008年9月美國的李曼兄弟倒閉,而大部分李曼債券是外銷的,因此布希總統不救李曼,反而注資關乎大部分美國人的美國國際集團(AIG)。不意李曼引起連鎖效應,危及歐洲的金融機構,它們被迫從亞洲撤資,如是亞洲的股市大跌,從而拖累其他行業,造成骨牌效應。 

  因此當歐美在2008年出現經濟倒退的時刻,亞洲各國全年還保持相當的增長,平均大致超過6%。對亞洲而言,仍算中等的速度,當然,從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角度看,3%~4%已算是不俗的表現,突然的轉變,要到2008年結束時才出現。以新加坡為例,2008年9月的經濟增長,仍有4.6%,到了12月,已變成1.2%,又到了今年2月,已出現負數的增長。同樣出現負數的是泰國,但在馬來西亞與印尼,經濟增長只略為放緩。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統計,後者的增長,只降至4.2%到4.7%。 

  社論說,原因很簡單,新加坡與泰國,主要是由出口帶動經濟,前者更是高檔的電腦晶片,這點和台灣的情況相似,和馬來西亞及印尼的情況就不相若。至於中國大陸,出口的產品,大部分是日用必須品,就算經濟衰退,一般外國人仍須購買。 

  在兩岸四地而言,由於台灣的經濟未完全國際化,而大陸的金融又未開放,因而很少受到有毒債券的拖累,澳門的經濟體積太少,當然牽涉不大。只有香港,各類衍生工具相當流行,債券可自由銷售,資金進出自如,情況和新加坡一樣,新加坡可能比香港更差,國人買入李曼債券以外,國家主權基金淡馬錫還於年前以高價注資有問題的花旗銀行,如是根據一些經濟分析,新加坡今年的經濟增長,會是-6%,情況和負債極高的南韓相若,而香港的增長,只可能是-3.5%。 

  基於這個緣故,新加坡政府會於今年動用8200億新加坡幣於基礎建設,刺激經濟;這筆資金,相等於新加坡全年生產總值的7.6%,亦差不多相等於中國大陸4兆元的救市支出。香港動用的比率,只是2.9%,看來台灣亦會利用財政赤字去刺激經濟,澳門甚至大派銀紙,要將市面帶旺。 

  社論說,看來今日的華人,已走出傳統政策的框架,經濟思維已經全盤西方化兼現代化。 

  只是在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金融政策仍相當保守,受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就以印尼與泰國為例,一方面提高外匯存底,另一方面又降低外債占全國生產總值的比率。若將1997年和2008年比較,前者由37%降至20%;後者更由61%降至13%,兩國亦不敢用財政赤字去刺激經濟。不過扶貧的工作,反而相當積極,每動用全國生產總值的2%,便可分別給予一成及兩成人口額外一美元的生活費,而在東南亞的5億1200萬人口中,起碼有2000萬是以二美元一天來維生的。窮人接受這額外的一美元後,自然立即用於消費,因而亦立即帶動內銷。 

  而中國大陸若保八成功,不只台港澳受惠,同時會帶動亞洲各國經濟重新起步,亦避過金融海嘯的正面吹襲,變成開發中國家,帶領已開發國家走出經濟的谷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