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好的兩岸經濟關係,就是好的政治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3 10:45:13  


  中評社台北5月13日電/ECFA未列入兩岸下半年第四次談判的議程,引發種種揣測及議論。有人認為只是推遲,而非破局;有人則認為北京方面已無意於此,ECFA恐怕沒戲唱了。

  聯合報今天社論指出,一年來,兩岸關係進展快速,確實展現出空前歷史機遇的氣勢。然而,伴隨著兩岸關係快速發展,卻也立即出現了經濟與政治如何協調整合的問題。有人認為,馬政府“先經濟/後政治”的主張,“只談經濟/不談政治”,將使馬政府太過“傾中”,而恐有“經濟被(大陸)內化/政治被消化”的疑慮。另有一類看法則認為,馬政府“先經濟/後政治”的態度,已被北京視為另類兩國論,兩岸互信瀕於解體,因而大陸方面已對ECFA的議題興趣缺缺。

  這兩類議論皆甚尖銳深刻,卻見仁見智至南轅北轍的地步。一方認為馬英九“傾中”,將被大陸“消化”;另一方則認為馬英九傾獨,將受北京懲罰。

  社論說,其實,“先經濟/後政治”不僅是馬政府的主張;大陸領導人亦一向持此觀點。此類主張,用意是在緩解雙方壓力,創造空間;所以將“經濟”與“政治”作二分法,並作出“先/後”的區隔。然而,兩岸之間何事不含政治,何事不是政治?兩岸經濟互動的法制化,又何一不是政治所決定,更何一不會產生政治效應?三通只是經濟嗎?難道不是政治?金融協議又只是經濟嗎?難道不具政治效應?

  一年來,兩岸經貿法制化的快速發展,原即是雙方高度政治性的決定,而其必然衍生的政治效應亦當在雙方的估算之中。此種政治效應,或許使得台獨變成更不可能,卻亦顯示北京已知必須駛離武力統一的軌轍;兩岸關係於“不統/不獨/亦統/亦獨”之間,在“和平發展框架”上呈螺旋上升狀態演進。

  這樣的策略,應當是在“台灣不能台獨/北京不能武力統一”的包夾中形成的思考。北京方面希望台獨意識能夠在台灣淡化,而馬政府方面則希望化兩岸敵對為雙贏共存。北京當然希望朝統一方向發展,卻知首應說服台灣的民意,亦即通過台灣民主機制的檢驗;馬政府則不主張台獨,但“不獨”亦“不統”。這是一個“包夾中的平衡”。

  在這個“包夾中的平衡”中,台灣要做到的是,使北京認為台灣對中國大陸不是一個敵對的存在;北京要做到的則是,使台灣人民相信改善兩岸關係有助於提升台灣的尊嚴與利益。

  社論說,我們相信,ECFA只是推遲,而未必是破局;倘若我們的推測有誤,也希望情勢能夠迴轉。畢竟,ECFA或CECA,是胡六點的主張;且北京高層還屢屢聲明“名稱不重要”。兩岸當局雖皆聲稱ECFA是“經濟性”的,但正如前文所言,在本質上卻是一個政治性的決定,且亦將產生深刻的政治效應。那個效應是:兩岸將因ECFA而有一個更能互利雙贏的和平發展框架。

  不必再將一年以來的兩岸新機遇及新思維套進陳腐的“統/獨”公式中。只要兩岸能維持一個好的經濟互動關係,那就絕對也就是一個好的政治關係,亦必會發生好的政治效應。比獨好,也比統好!

  所以,“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的說法,是說不通的。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