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瞭望文章:危機下的宏觀調控決策700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08 14:34:36  


 
  樹立應對危機的憂患意識 

  2008年6月之前,“次貸危機”不斷蔓延擴散,國際金融風雲急劇變化。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我國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持有的境外金融資產價值縮水,部分從事石油、外匯衍生產品交易的企業遭受損失;作為市場經濟“晴雨表”的股市出現大幅波動;等等。 

  應該說,這一影響和損失對於我國經濟的整體來說,還是相對有限的。 

  這一階段,從國內經濟運行的自身狀況來看,解決過熱和通脹趨勢是我國經濟工作面臨的首要任務。在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中央提出,在宏觀經濟政策上,延續4年前開始的宏觀調控,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重點是“雙防”:防經濟過熱、防明顯通脹。與此同時,中央要求密切關注危機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可能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風險和衝擊。 

  2007年12月,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明確談到美國“次貸危機”問題,強調要看到國際經濟特別是金融市場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在增加。他指出,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及其影響表明,隨著金融創新和金融衍生產品交易規模迅猛擴大,金融風險的隱蔽性、突發性、擴散性加劇。一些發達國家利用金融優勢向發展中國家轉嫁風險,加劇了全球金融的不穩定性。一旦出現全球性金融危機,引發世界經濟衰退,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時隔不久,胡錦濤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突出地強調要樹立憂患意識。 

  他警醒地指出,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的國際環境中,在國際國內各方面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現實狀況下,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較大風險的可能性不僅是存在的,而且是很現實的。我們必須有足夠估計,做好最充分的準備。比如說,發生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嚴重金融風波,等等。寧可把風險、困難估計得足一些,也千萬不要因為估計不足而在風險一旦發生時手足無措,陷於被動。 

  2008年前幾個月,我國經濟發展還遇到了突發性的困難和挑戰——自然災害頻頻,先有南方的雨雪冰凍,接踵而至的是震驚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危機時刻,黨中央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的強大凝聚力和戰鬥力。 

  靈活把握宏調政策的力度 

  2008年年中,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處於高位,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開始顯現,沿海地區出口和經濟增速下滑。這時候,國內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更加凸顯:我國物價出現大幅度攀升,CPI居高不下,通貨膨脹加劇。 

  6月中旬,中央、國務院召開省區市和中央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會議,就做好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籌辦奧運等提出總體要求和部署,並研究了經濟問題。胡錦濤在會上提出,要根據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把治理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把握好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實施力度和節奏。 

  他再次強調要注重防範經濟風險,指出,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我們更要加強對經濟風險的防範,做到有備無患。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密切關注國際資本流動的新特點,充分認識金融危機的突發性特征,高度警覺短期資本流動和國際匯率變化的動向,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妥善把握金融開放的節奏和幅度,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切實保障金融安全。 

  依據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綜合分析判斷,7月,中央決定,及時調整宏觀調控的力度,首要任務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避免經濟出現大的起落。同時,為應對危機的影響,中央採取一些有針對性的財稅金融措施,開始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確保國內金融體系穩定,並密切同國家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和配合。 

  7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當前國際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較突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增大。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扎實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局面的準備。 

  會議明確提出,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下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靈活性,把握好調控的重點、節奏、力度。 

  由“雙防”到“一保一控”,這是2008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第一次調整。在重點解決國內經濟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採取應對危機的措施,充分體現出中央“見事早”,這為後來應對危機的嚴重衝擊打下了基礎,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 

  再次果斷調整宏調政策 

  2008年9月中旬,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為標誌,“次貸危機”發展為國際金融危機。美歐金融體系陷入融資功能嚴重失效和流動性大量短缺的困境,全球主要原材料和運輸價格大幅跌落,實體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國際經濟形勢急轉直下。 

  危機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和衝擊明顯加重,特別是9月份以後,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日益顯現,經濟運行態勢出現大的變化。 

  第三季度,我國的GDP增長率只有9%。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宏觀經濟景氣指數10月比9月下降了10.6點,近年來首次低於100;當月工業生產增長率降至近年來少有的個位數,亮起了“偏冷”的藍燈。 

  10月-11月,年中時高企不下的CPI連續兩個月低於4%,通貨膨脹壓力明顯減弱,而PPI則分別為3.2%、2%。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企業效益下滑。11月份的工業企業利潤率只有4.9%。部分中小型加工企業倒閉,加劇了失業人員增多、農民工返鄉。我國面臨著經濟增長趨緩和就業形勢嚴峻的雙重壓力。解決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如此複雜多變的嚴峻局勢,使國內外輿論一時間對世界經濟、我國發展的基本走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央冷靜地分析世界經濟發展的最新動向和長期趨勢,作出科學判斷: 

  世界經濟增長格局會有所變化,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政府維護市場正常運行的職責會有所強化,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會改變;國際貨幣多元化會有所推進,但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會有所上升,但發達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領先的格局沒有改變。 

  中央提出,這場危機給我國發展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危機導致外部需求大量減少,客觀上為我國擴大內需和調整結構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機制壓力;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造成國際能源資源和資產價格回落,為我國開發利用海外能源資源和提高科技實力帶來了有利條件;危機給發達國家造成巨大壓力,對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我國加強國際合作、謀取更多國家利益提供了有利時機。 

  基於對國際形勢冷靜客觀的分析,中央提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樹立世界眼光,從國情出發,綜合分析,準確判斷,積極應對”的基本思路:堅持科學發展觀,抓住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增強主動性和緊迫感,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調整宏觀調控的重點和力度,注重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把保增長與擴內需、調結構結合起來;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擴大內需的同時穩定外需,加強國際協調和合作,更好反映發展中國家利益,最大限度維護和發展我國利益。 

  在這一思路指導下,10月,中央再次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調整,果斷地把宏觀調控的著力點轉到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上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有了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經驗,中央對這一輪宏觀經濟調控更有信心,政策的運用更加成熟。為盡快扭轉我國經濟下行的態勢,中央明確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實”。 

  這是2008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第二次調整。“決策准、出手快”是這次調整的鮮明特點。 

  10月9-12日,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分析我國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提出,要多管齊下、有效應對,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社會大局穩定。 

  胡錦濤在會上指出,必須按照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和工作部署,全面做好經濟工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把前進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設想得更充分一些,把應對措施搞得更周全一些,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細致一些。 

  他強調,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重點、節奏、力度,靈活而準確地解決問題。要繼續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要繼續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特別是潛在的重大風險因素,完善經濟安全保障機制,尤其要搞好金融安全、能源安全保障,有效維護我國利益。要關注國際經濟環境不利因素給一些企業造成的影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隨即推出的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存貸款利率、減輕企業稅負等一系列應對危機“組合拳”中,力度最大、最為國內外關注和熱議的,是11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的關於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其被國際社會稱之為“中國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這十項措施從醞釀到出台,只用了一周時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