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淞山:馬英九政府的兩岸發展牌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3 11:36:53  


  中評社香港8月3日電/台灣“考試院保訓會委員”陳淞山近日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馬英九日前指出,改善兩岸關係是新政府不變的政策,希望能與對岸簽訂“和平協議”,儘管現在時機還不是很成熟,還有更迫切的經濟、文化問題要處理,但這是未來會繼續努力的目標。

  文章說,這是馬英九繼續維持“不統、不獨、不武”主張下,舊調重彈的“先經濟後政治”發展談判策略,意味著馬英九設定的兩岸關係時程表是開放陸資入台後,並在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MOU)與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時,才會正式進入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訂和平協議的談判。

  經濟利益能否換取政治談判

  換句話說,北京當局必須充分給足馬英九的經濟籌碼後,才有“機會”與台灣展開政治談判。問題是,機會給不給?什麼時間給?完全掌握在馬英九手中,北京當局能否接受?給台灣的經濟籌碼到底要不要留一手?給多少,馬英九才會真的滿意呢?北京當局對台策略所琢磨的關鍵問題便在此,他們既不願意跟著馬英九的“尾巴”走,也不願意對台策略與兩岸談判時程規劃完全受制於人,他們必須在馬英九連任前主動出擊,替馬政府“鞍”上統一的政治框架!

  文章說,誠如民進黨執政時期的“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在《當前北京對台策略剖析》學術報告中所言:“胡六點可以說是一項著手推動統一,並要求馬英九談判統一的檄文。檄文的一開始即重提一個中國原則,否決馬英九的一中各表,要馬恪守一個中國,並直指這是雙方的互信基礎。然後將統一談判的議題與程序,提上協商議程。具體的操作是要求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以及和平協議,前者透過內戰確認一個中國,並取得內戰的贏家地位;後者則以統一作為台灣未來唯一的選項,先框住台灣,再慢慢地消化。”

  文章認為,兩岸正式結束敵對狀態與簽訂和平協議就是統一的政治框架,是對付馬政府“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及任期內不談統一的“政治旋轉門”。這是2012年馬英九要連任、胡錦濤國家主席要卸任之前必須解決的政治問題。

  必須有穩固的政治互信

  文章又認為,一年多來兩岸的積極交流與開放,是北京當局刻意營造的“以經促統”政治環境,馬政府縱使背上反對黨抨擊的“親中”、“亡國”罪名,也樂於接受這麼多經濟“前菜”。因為,畢竟這些“經濟活水”正可以掩飾馬政府諸多治國無能作為的政治窘態,又可以暫時紓解金融風暴受創嚴重的經濟困境。

  可是,北京當局深知台灣政經環境瞬息萬變,馬英九能否順利連任仍未可測,給台灣太多的經濟籌碼未必就能真正換取政治談判的啟動,更無法預測能在2012年前簽署結束敵對狀態與和平協議,因此,他們必須在協商簽訂MOU與ECFA的議題內容中布下政治障礙,來迫使馬政府在政治談判的時程規劃上做出承諾。

  文章說,這也就是為什麼馬英九頻頻談及兩岸關係發展議題時有所保留的原因。例如:兩岸應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訂和平協議,但時機尚未成熟;不能開放海峽中線;國共論壇應改為兩岸論壇;ECFA可能延至明年簽署等等,種種跡象顯示,目前兩岸當局默默進行的經貿協商、第四次“江陳會談”的準備工作可能已經出現了微妙政治變化,北京當局不願意全盤接受馬政府的兩岸經貿正常化具體內容及規劃,而馬英九也因此刻意放慢兩岸經貿談判的步伐,不完全配合北京當局的政治談判時間表!

  文章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務實、穩健的推動,不能因為誰要連任“總統”,或誰要卸任國家主席而有所改變。“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尚未成熟、穩固之前,不僅兩岸政治談判難以開展,就連經貿、文化交流的協商、談判都可能因此觸礁。兩岸關係的發展需要時間,文化、價值觀的融合遠比政經利益的供給更有用。大國的政治胸襟與格局,大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與遠見,應該是兩岸關係能否和平發展及融合的關鍵所在。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